通訊員 任紫安
土地上逼出來的優質產業
雙龍鎮地處漢濱區最南端,與嵐皋縣、平利縣接壤。
在過去二十年的時間里,雙龍鎮是漢濱區偏遠窮困的代名詞。全鎮15600余人,土地面積不足萬畝,人均不足一畝,除了沿河一帶的土地,90%以上都是山坡地。貧瘠的土地不是豐收之地,長期以來貧困是雙龍擺脫不掉的陰影。
土地不長好莊稼,農民只能丟下土地外出打工。2008年以后,經濟危機也波及這個偏遠的山區小鎮,大量農民返鄉求發展,眼光重新盯上祖祖輩輩寄托生計的土地。這之后,雙龍人先后發展過魔芋、黃姜、絞股藍、蓖麻、蠶桑、畜牧,收益差、市場風險大,最后都以失敗收場。
土地上種什么才能一糊口、二脫貧、三致富?茶葉,作為時事逼出來的產業,進入到雙龍鎮的產業選擇中。土地上逼出產業路,說來也叫雙龍人感慨。
雙龍鎮其實有著較早的產茶歷史。從清明以來,就是石泉鋪(嵐河口)集市茶葉的主要來源地,也是安康茶葉的主要產區,其衰落是近30余年的事。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整個農業生產逐漸式微,茶葉作為低效產品,也一同被丟棄,幾十上百年形成的茶園荒蕪衰敗。
雙龍鎮地處低山丘陵地帶,山區特殊的小氣候,適宜優質茶生長。雙龍茶具有條索緊細、色澤深綠、易溶解、耐沖泡等特點,在百年來的安康茶葉貿易中占有一定的名頭。更何況近年來安康發現富硒,雙龍茶地處富硒帶。
但現實是,雙龍茶葉的發展也走過一段無序之路。比如在茶樹品種上,從上個世紀五、六年代以來,多種茶樹被引種,品種有中葉紫陽有性群體種、湖南種、浙江種等,雜亂的茶葉品種,影響了茶品的產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雙龍茶開始走下坡路,成為產業的雞肋。
2010年前后,雙龍鎮黨委、政府面對困局下決心發展茶業產業,以茶業產業發展帶動全鎮經濟發展,重新找回土地上的比較優勢。隨后,他們與安康市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一拍即合,引入企業化運作,在全鎮進行茶葉栽培、加工、銷售和科技服務一體化發展。
要素變了,帶來雙龍土地上的巨大變遷。
土地上的財富和土地上的模式
漢水韻公司經過10年的發展,如今已是陜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的先進集體,省級林業產業龍頭企業、省級扶貧龍頭企業,先后參與指導全市5萬余畝高效茶園建設,為省內900余家茶葉加工廠提供加工技術及設備服務,與全市100余家茶廠建立了廣泛的茶葉經營業務聯系。
雙龍成為漢水韻公司的成名之地,也是標準化生產的示范基地。公司在雙龍建設雙龍省級現代茶業示范園區,新建高標準示范茶園3000畝,輻射帶動茶葉專業合作社和種茶大戶新建茶園2800畝。興建了800畝“陜茶1號”母穗園,建起500畝高標準“陜茶1號”育苗基地。修建起了“陜茶1號”母樹生態觀光園。
在雙龍,公司先后投資2700萬元,先后幫助農民組建了10個茶葉專業合作社,一個只有一萬多人口的邊遠小鄉鎮,僅僅幾年的時間,春雨后竹筍般涌現出一批有基地、有產品、有市場的茶葉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1000多戶,這種現象在陜西省并不多見,在全市更是首屈一指。
如今茶產業在雙龍的產業覆蓋面達到80%,越來越多的農民依靠茶葉脫貧致富。2010年,雙龍鎮的貧困面45%,如今降到2015年的30%,15%的貧困人口因茶脫貧。
漢水韻公司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建立起茶業產業全新的生產方式。從基地建設、節令管理、采摘采收、工廠加工、品牌包裝、市場營銷,都按照現代企業和現代市場的要求辦,廣大茶農在生產中學習,在學習中生產,職業意識和專業精神不斷增強。
在公司的組織下,原有的2300多畝老敗茶園得到優質化改造。全鎮新流轉土地建新茶園2500多畝,在茶葉集中的新華、龍泉、永安3個村建起3個茶業初制加工廠,由于地域、用電、交通等原因,而把精加工放到要素更加齊全的安康高新區。
幾年來,雙龍農民每年地租收入75萬元;“陜茶1號”育苗購買農民茶樹枝條200多萬元,農民每年賣茶葉鮮葉收入2300萬元;農民全年在茶葉專業合作社務工收入530萬元,農民茶葉收入總和達3100多萬元。
連續3年來,雙龍鎮農民純收入都以10%速度增長,這與茶葉的功勞分不開。公司帶動農民進入農業的專業化生產經營,這一雙龍模式,正在引起安康黃土地上的熱切關注。
他們曾經貧困,他們現在富裕
新華村貧困黨員繆志順住在邊遠的高山上一間破舊的土坯房子里,交通極為不便,自己50多歲了,一只眼睛有殘疾,妻子有精神病,女兒遠嫁外地且經濟不佳,兒子在城里打工,已娶妻生子,經濟只能自保。自從繆志順加入茶葉專業合作社以后,工作認真,勤學技術及管理,被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聘用為茶葉示范園區主任,年收入近4萬元。繆志順的妻子每年在園區也能零星做些工,收入也近萬元。
龍泉村永安五組村民王衍奎,家境極為貧寒,種上4畝“陜茶1號”,近3年來,每年賣茶樹枝條都在4萬多元,加上在茶葉專業合作社投勞,年工資約2萬元。
龍泉村村民王慶江,由于身體不好不能出外打工,靠承包的十幾畝老茶園,手工制茶,干一年到頭落不了幾千塊錢。在漢水韻公司支持下,挖掉了品種繁雜的老茶樹,改種15畝“陜茶1號”茶苗,現已收益,每年賣茶樹枝條和茶葉鮮葉收入過20萬元。
龍泉村村民王支慶兩老年事已高,兒子在外省工作。王支慶種了兩畝“陜茶1號”,一年賣茶葉鮮葉、買茶樹枝條,在茶葉專業合作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收入4萬多元,他現在最高興的事是,每年不再需要兒子給錢補助家用,他還積極存錢,“兒子需要了,不會手短。”
雙龍鎮龍泉村村民夏洪偉長年在外打工,花銷大,照顧不了家人,苦干一年到頭也拿不回來多少錢。幾年前,看到家家戶戶種茶都賺了錢,大年三十都在地里開挖茶帶,便下決心不走了,將自己家的5畝地都種上了“陜茶1號”。如今每年收入都過10萬。在2015年的三星茶葉專業合作社改選換屆中,見多識廣的他被選為社長,同時漢水韻公司也聘用他為田壩育苗基地經理。
康富兵、康富軍弟兄倆過去也是常年在外打工掙錢養活家庭,學到了一技之長,看到種植“陜茶1號”的收益,申請加入了漢水韻公司,康富兵擔任了大竹園七堰苗圃經理;康富軍負責公司的工程技術管理。
雙龍鎮新華村黨支部書記羅先印,既是新華村茶葉產業發展的帶頭人,也是茶葉產業發展的受益人。在他的帶領下,合作社興建了800畝茶園和20畝“陜茶1號”育苗地,建起了新華茶葉初制加工廠,合作社的經濟實力在雙龍數一數二。
原永安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慶兵是全鎮首先連片種植10畝“陜茶1號”的帶頭人,為了大力推廣“陜茶1號”,專職做好“陜茶1號”苗木推廣副經理工作,主動辭去村黨支部副書記職務,專心管理好雙龍、大竹園、田壩3個村“陜茶1號”育苗基地的管理工作。
雙龍鎮龍泉村村民王偉,在外打工沒掙到錢,憑著年輕人的聰明好學,在漢水韻公司擔任了制茶師,還帶頭組建了漢濱區陜茶專業合作社,平時搞好茶園管理,炒茶季節炒制好茶葉。魏義根、劉有和、楊佑余、謝賢梅、張永宏、呂曉軍、陳壽平、謝連成等等,作為雙龍鎮的新型職業農民,茶葉改變著他們的人生,他們也為茶葉的發展盡心盡力。
傅新,安康市公安局干部,雙龍鎮龍泉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對自己所肩負的脫貧攻堅任務,既感到肩上擔子的沉重,也感到樂觀,在他看來,抓住茶葉做精做細,村上的貧困人口脫貧指日可待。傅新現在每天的工作中心就是茶葉,經過前期調查,他堅信龍泉村所有貧困人口都能從茶葉中收益,茶葉,成了他滿腦子“精準”系統中的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