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承喜 汪慧芳)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五個發展”理念。“貧困縣全部摘帽”、“網絡強國戰略”、“分享經濟”、“國家大數據戰略”、“制度性話語權”、“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免除學雜費”、“全面二孩”,成為大會熱詞新詞。
站在兩個五年規劃的交匯點上,回眸過去5年,漢濱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區委區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舉措,深刻地改變著百萬漢濱人民的生活。在這里,帶您盤點過去5年影響我們生活的9大改變。
【變化一】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百姓生活更加富足
2014年完成生產總值210.39億元,首次突破兩百億元大關,較2010年114.2億元翻了0.82番;財政總收入17.68億元,較五年前的9.85億元增長了0.8 倍;城鄉居民收入較2010年分別增長77.8 %和 88.4 %,年均分別增長15.5%和17.2%。固定資產投資始終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在全市遙遙領先,特別是“十二五”以來,漢濱區堅持把項目作為規劃實施、循環發展的有力支撐,累計爭取國家投資類項目300多個。“十二五”前四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7.1億元,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84.49億元,比2010年翻1.8番,年均增長37.2%,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4年在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考評中獲得“爭先進位獎”,工業增加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均提前一年實現了“十二五”規劃翻番目標。
【變化二】工業集中區快速擴張,新型工業勢頭強勁
工業經濟支撐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尤其是進入“十二五”以來,五里工業集中區建設使月河川道成為漢濱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和增長極,為省政府批準設立的全省100個重點縣域工業園之一,已建成1.24平方公里,在建1.16平方公里。園區內“三縱四橫四橋一環”交通骨干網絡和水電通訊等基礎配套基本成形,富硒食品園、綜合園、現代物流園、新型材料產業園“一區四園”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凸顯,形成了“富硒食品工業產業鏈”和“再生資源利用產業鏈”。2014年在全市、全省綜合評比中均名列第一。集中區累計投入園區基礎建設資金5億元,引進入園企業102家,將實現產值101億,解決群眾就業9800人。全區工業增加值由 2010年的 21.24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56.6億元,翻了1.1番,年均增長 21.3%。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8.6 %上升到2014年的26.9%,四年間共提升了8.3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占比呈現加快上升趨勢。
【變化三】避災移民搬遷穩步推進,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
2010年,肇始于漢濱區大竹園鎮七堰社區的“陜南移民搬遷工程”,以及“扶貧連片開發整村推進項目”、“精準扶貧”等同步實施,漢濱區圍繞“四級”城鎮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新型社區建設,全力抓好搬遷人口集中安置、配套產業集中發展、服務管理集中跟進,有序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社區集中。5年來,共建安置房280萬平方米,完成投資達到56.9億元,累計搬遷11.86萬人,圓了農民進城入鎮的“安居夢”。保障性安居工程總投入40億元,共建安置房2.17萬套,完成棚戶區改造4020戶。全區城鎮化率提高到2014年的50.8%,平均每年提高1.8個百分點。
【變化四】四級便民體系貼心服務,群眾辦事更方便
“十二五”以來,以“群眾工作為統攬”的理念提升了群眾工作水平。建成了區政務大廳、鎮便民服務中心、村便民服務站、組便民服務點從區到村民小組的“四級”便民服務體系,推行周二駐村、三級問題庫等工作機制。全區共取消行政審批事項132余項,實施“三證合一”,推行負面、權力、責任三大清單,政府與市場邊界更清晰、配合更有序。精簡放權,通過行政審批改革,“一廳式”辦公,不該有的權力被終結。同時,也讓百姓辦事程序簡化,蓋章辦證“少跑腿”。1600平方米的區政務服務中心建成運營,共開設服務窗口64個,受理36個部門306項行政審批事項,累計辦理審批服務事項82000多件,咨詢服務4萬多人次,按期辦結率100%,群眾滿意率99.9%……
【變化五】精神文明建設結碩果,“漢濱好人”傳遞正能量
目前,全區有1個村鎮榮獲全國文明村鎮、14個單位榮獲省級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累計1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1人榮登“中國好人榜”、5人榮獲省級道德模范,2人榮登“陜西好人榜”,18人(團體)榮獲市級道德模范,1人榮獲最美安康人,6人榮獲最美安康人提名獎、入圍獎,16人榮獲安康好人,200余名普通市民被授予市級“文明市民”稱號,舉辦2屆漢濱道德模范評比表彰,評選“最美漢濱人”10人、道德模范60人,表彰美德少年40名。張明俊、崔義勝、楊宗興等一大批身邊的模范榜樣力量激勵著漢濱人民。通過“國家級衛生城市”創建,2014年10月“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強勢啟動,為繁榮和諧宜居美麗新漢濱建設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豐潤的道德滋養。
【變化六】民生保障更給力,兜住“穩穩的幸福”
過去5年,我區加快建設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居民、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全民醫保覆蓋面超過95%,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續11年上調,城鄉低保、醫保、五保、救助、殘疾人康復等社會兜底政策全面落實。累計投資1.3億元的江南片區13所中小學校擴建增容,至2014年初已全面結束,新增校舍面積2萬㎡,增加學位5000個,城區共改擴建校舍15萬平方米,東壩小學、江北小學遷建等10個城區教育資源整合項目有序推進,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攀升,高考、中考位居全市前列。建成區級中心敬老院、中原敬老院、5個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6個農村幸福院,晏壩、大河、早陽等一批區域性敬老院。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優撫對象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民生投入占一般預算支出的80%以上。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地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變化七】城鄉面貌處處新,交通出行更便捷
高新生態商業、運動、文化三大公園全面開放,興安公園煥然一新,一江兩岸綠樹成蔭,龍舟文化園、江灘公園、二黃廣場、親水廣場、水西門廣場等成為安康市民休閑娛樂、健身鍛煉的好去處。同時,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陸續新建14處1400余個公共停車位,改造4個、建成6個農貿市場和14個便民市場,高新區1號、高新區2號、秦嶺大道、馬坎十字、中心廣場十字、巴山東路東堤頭等6處過街天橋快速建成,羊皮溝生活垃圾填埋場、江北江南污水處理廠和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投入使用,漢江一橋南頭城門改造和地下通道建設提升安康城市品味。新建、改建縣鄉道路108公里,建設恒大路、漢江石梯大橋、庫遷路、雙龍景區專線,實施通村水泥路300公里,新建和加固橋梁16座1030延米,交通項目完成投資5.67億元。完成投資9.3億元,解決38.7萬人安全飲水。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整潔有序。
包茂、京昆、十天高速公路和316、210國道橫貫全境,滬蓉、襄渝、西康鐵路在此交匯;境內公路、鐵路、航空、水運四大交通運輸方式并存,區域交通樞紐已初具雛形。同時,按照2014年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建設秦巴山區交通樞紐”的要求,“十三五”期間,漢濱將圍繞鐵路“兩網”、高速公路“六輻射三聯線”、航空“一機場”、干線公路“一通道、三橫、八縱”的思路,形成鐵路、公路、水運、航空聯運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
【變化八】綠色生態環境更美,循環發展富民強區
“十二五”以來,全區將生態文明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布局,積極跟進省市發展步伐,轉變發展觀念,調整發展戰略,堅持走清潔生產、循環發展的路子,實施瀛湖湖泊治理、城市和重點集鎮污水處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農村清潔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下大決心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推行“河長制”,加強對“一江十五河”44名河長履職檢查考核,進行主要河流斷面水質監測和重點區域環境空氣的實時監控,漢江水質保持國家Ⅱ類標準,實施《漢濱區“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計劃》、《漢江水質保護工作實施方案》,實行環境保護“網格化”監管,藍天數量質量穩居全省前列。
同時,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特殊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綠色生態富硒品牌,生態文明、生態旅游、生態養老、生態經濟等領域正闊步前行。
【變化九】現代農業園區風生水起,國家級示范區品牌彰顯
2012年漢濱區被列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各類現代農業園區73個,27個園區被認定為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建設面積23萬畝,完成土地流轉11.2萬畝,建成9.8萬畝,完成投資11.38億元,有38個園區初具規模。該區已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整區環評,圍繞糧油、畜牧、蔬菜、水產、茶葉五大產業, 35個產品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4個水產品、8個蔬菜產品已獲得有機食品認證,全部實行“三品一標”貼標銷售,3個茶葉生產基地和1個蔬菜生產基地進入有機產品轉換期。隨著“整縣環評”工作推進,一大批農產品進入無公害申報認證。2014年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37.69億元,比2010年增長46.5%,年均增長5.7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72元,比2010年增長88.4%,年均增長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