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決勝脫貧攻堅的助力之區
——安康高新區 “十新” 共育 “十區”系列報道之六
安康新聞網訊( 記者 吳昌勇 通訊員 孫傳澤 王晉飛) 去年9月19日,安康高新區2017第三季度媒體座談會和往常一樣在安康高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召開。作為高新新聞發布的一個重要渠道,安康高新區宣傳統戰部將本次發布會的重點放在了脫貧攻堅,而發布人則是承擔重點脫貧攻堅項目的企業和高新轄區的貧困戶。“站位高、措施新、方法準和工作實”,隨著近20家中省市媒體記者進工廠到社區下村組的深入采訪,有著犀利新聞眼的媒體人將高新區的脫貧攻堅迅速進行概括提煉。
作為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和秦巴山區唯一的國家高新區,安康高新區深刻領會國家在深度貧困地區布局國家高新區的戰略使命,始終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突出在帶動貧困戶產業發展、解決貧困戶產品銷售和主、副勞動力就業上形成示范引領,把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與吸納弱勢群體就業緊密對接,把壯大高新技術產業與發展富民特色產業有效銜接,建立了安康扶貧空間(安康貧困戶產業就業服務中心),形成了聚集產業、帶動就業的貧困群眾服務中心,走出了一條創新鏈、空間鏈、產業鏈與脫貧鏈“四鏈”融合的扶貧新路徑,呈現出安康高新區飛速發展與群眾增收協同共進的良好局面。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安康高新區牢固樹立全域扶貧理念,以轄區重點企業為總部,采取“總部+訂單生產、產業基地、社區工廠”等方式,把更多高新區外的貧困群體涵蓋在重大項目和產業鏈延伸上。通過大力推廣“貧困群眾領養(種),公司技術指導,協議回收產品”的“總部+訂單生產”模式和鼓勵企業在縣區布局產業基地、建設農業園區,將貧困群眾變成基地或園區工人的“總部+產業基地”模式,既讓貧困戶生產有目標、銷售有渠道、收入有保障,又保證了企業穩定的原料供應。“總部+新社區工廠”是安康高新區近年來專為脫貧攻堅“量身定制”的扶貧新模式,已經被評為“2017年度中國改革十大案例”。以安康超美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為例,在高新區付家河社區和紫陽縣紅椿鎮建立了2家新社區工廠,從事智能平衡車、智能電動自行車以及藍牙耳機等配件組裝生產,吸納就業400余人。這一新社區工廠模式不同于其他地區社區工廠,主要在于這2家新社區工廠生產的產品,可在高新區超美特公司總部進行組裝、包裝和檢驗后直接出口外銷,其訂單來源更加穩定,物流成本大幅降低,更具競爭力。
產業脫貧中最大的難題就是市場信息不靈敏,一旦出現市場波動,因為“賣難”或經營虧損,就會嚴重挫傷貧困群眾積極性。安康高新區運用安康扶貧空間(安康貧困戶產業就業服務中心)貧困戶產品線上線下交易中心這一平臺,使用“大數據”指導貧困戶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并與各縣區政府建立了貧困戶產品期貨交易網絡,拓展了貧困戶產品營銷新渠道,有效解決了貧困戶農產品銷售后顧之憂,激發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就業增收是實現脫貧的長效路徑。近年來,陸續有各縣區的貧困群眾來到高新區了解就業信息、反映一職難求,而安康高新區內的很多企業面臨著招工難,為了把就業脫貧與企業用工需求有效對接,一方面,安康高新區利用安康扶貧空間(安康貧困戶產業就業服務中心)創業就業線上服務平臺,及時推送全市崗位用工信息,并通過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和“觸網”人員將用工信息傳送至貧困群眾;另一方面,安康高新區積極引導100家重點企業先后制定了《產業精準扶貧四年行動計劃(2017-2020)》,聯合企業成立了面向全市的“大招工”團隊,帶領企業走進安康各縣區進行“上門招工”,并將招聘活動延伸覆蓋至縣區鎮村。僅2017年就開展大招工活動30余場次,提供就業崗位6000余個,報名登記7000余人,上崗就業3000余人,用工儲備2000余人,其中貧困群眾1800余人。并通過企業自建公寓房、政府配建廉租房、解決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等舉措,系統保障轉移就業群眾生產生活。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增加貧困人口收入最直接、最現實、最有效的方式;產業是致富之源,是確保貧困人口穩定可持續脫貧的根本之策。而高新區的優勢恰好在于聚集產業、帶動創業和吸納就業。安康高新區始終將產業能夠帶動多少貧困戶創業、企業能夠吸納多少貧困戶就業作為發展的重要考量因素,通過輻射帶動,不斷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解決他們的長遠生存發展問題,為深度貧困地區乃至全國全面決勝脫貧攻堅戰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可復制可借鑒的“高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