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雪雪 陳欣怡
白河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也是漢江出陜入鄂的最后一道關口。山清水秀的地理環境和典型的亞熱帶、暖溫帶氣候,孕育了木瓜、茶葉、黃姜、核桃、魔芋種植等一批綠色農業主導產業。
“我們響應鄉村振興號召創辦企業,但初創階段因管理經驗、稅收知識不足,不符合稅務部門‘貨物流、資金流、發票流’三流合一的監管要求,產生了納稅風險。希望稅務部門加強指導,幫助我們規范管理,少走彎路。”日前,陜西永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王會計的話,道出了該縣許多涉農企業的心聲。
為著力破解涉農企業合規經營難題,推動全縣涉農企業蓬勃健康發展,連日來,白河縣稅務局積極開展“稅鏈+農業產業鏈”活動,組織稅務骨干走訪全縣農產品種植戶、收購商及加工企業,開展精準普法和稅費政策輔導,同時結合涉農企業經營實際和需求,建立“五證聯控”核查機制,為企業合規經營裝上“安全閥”。
據白河縣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劉振介紹,基于白河縣涉農企業自然人參與較多、現金交易頻繁、稅收政策特殊等因素,該機制通過核查涉農企業合同、資金、運輸、庫存和資質五個關口,實現對涉農企業經營環節的全方位規范管理,有效消除納稅風險。
“合同是交易的基石,必須確保其真實性。”該縣稅務人員首先鎖定交易源頭,細致審查企業購銷合同,核對簽約主體、農產品品類、數量價格等關鍵信息,并與企業負責人核實供貨方實際經營狀況,杜絕“紙上協議”,確保交易真實發生。
其次追蹤交易脈絡,稅務管家深入企業財務室,逐筆核對銀行流水、收款憑證與發票金額,重點查驗付款方信息是否與合同簽約方一致,資金流向是否清晰合規;針對大額現金支付,詳細詢問收款方式與憑證留存情況,堵住資金流與發票流脫節的漏洞,確保每一筆支付對應真實交易。
運輸單據是貨物實際流轉的“通行證”。為驗證貨物流轉,該縣稅務干部指導企業財務人員仔細核對貨運單及物流記錄的發貨地、目的地、時間節點是否與合同一致,運輸貨物品種、數量是否與發票相符;針對重點企業,還會延伸核查物流軌跡,以確鑿的運輸證據印證發票所載農產品已“如期抵達”。
在核驗實物匹配方面,稅務干部深入企業倉庫,對照入庫單、過磅單清點存貨,核查農產品品相、規格是否與票據相符;調取生產報表,科學計算原料消耗與成品產出比例,確保發票采購量與企業實際加工能力相匹配,有效防范“虛增數量”風險。
企業資質方面,在向企業宣講《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實施辦法》等政策的同時,重點查驗企業開具的農產品自產證明(如土地承包合同、規范完整的種養殖臺賬等),核實其是否具備相應的生產能力和資質,確保主體合法。
據劉振介紹,通過上述多維度監管實踐,今年以來,白河縣稅務局已累計開展農產品行業專題政策宣講12場,精準解決涉稅疑難問題30余個,有效防范化解各類涉稅風險200余處,有力護航了涉農企業發展,助力縣域經濟持續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