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呂升奎
近年來,白河縣人大常委會始終把廣大群眾的“心上事”當成人大履職為民的“頭等事”,堅持與時俱進,全程監督推進,讓白河人大的民生答卷更有“溫度”。
清晨時分,白河縣獅子灣親水廣場,一片熱鬧景象,三五成群的市民或跳舞健身,或下棋打牌,或休憩聊天……廣場面積雖然不大,卻裝滿了周邊群眾的“小幸福”。
“改造前,這里是一片荒灘,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到處都是。現在整個布局變了樣,不僅建設了休閑廣場,還在河堤邊安裝了防護欄,在廣場上增加了健身器材、景觀亮化設施等,白天可以下棋,晚上可以聊天,小是小了點,但對我們來說足夠了!”60多歲的老張和來走訪的縣人大代表、城關鎮人大主席黃鑫分享他的喜悅。
既要扮靚城市“面子”,更要做實民生“里子”。年初民生實事項目票決產生后,白河縣人大常委會前移監督關口,持續開展督查,先后提出“因地制宜對城區實施微改造、微整合,以點帶面擴大城市空間,為群眾創造更多的休閑娛樂場所”“增設活動平臺、提升綠化水平、配備便民設施,通過小工程滿足群眾小愿望”等建議,為民生不斷“加碼”,有力推動一件件民生小事落地落實。
“路通了,心順了,孩子們上學更方便了,原來的‘泥巴路’終于變成了‘舒心路’‘幸福路’。”城關鎮周家溝居民屈婷的感慨,道出了片區群眾的共同心聲。
白河縣城周家溝至高級中學的山坡小路是許多學生每天的必經之路。過去,這條未硬化的土路每逢雨天便泥濘難行,成了家長們的“心病”。“孩子上學總是繞遠路,雨天更是提心吊膽。”片區居民常常為此而擔憂。
“‘泥巴路’是孩子們求學路上的‘腸梗阻’,它不僅給居民出行帶來不便,還影響城市形象,建議政府部門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快暢通縣城路網,切實打通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在白河縣第十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十多名代表聯合提出建議。
腳下的路不僅是條路,也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標尺。白河縣人大常委會厚植為民履職情懷,充分發揮監督職責,持續組織視察,督促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城市交通問題,制定項目實施計劃,明確責任部門,推動項目有力有序實施、保質保量完成。如今,通過實施城區道路“白改黑”、金融路“單行變雙行”、旬白路改造提升等項目,不僅提高了群眾滿意度,也體現了人大監督的“溫度”。
在南嶺子便民停車場,一塊塊標識十分醒目,停車位整齊劃一,汽車規范停放,整個停車場秩序井然。住在附近的居民劉女士說:“我們為了方便出行買了車,但南嶺子這一片沒有停車場,每次停車要跑很遠的地方。現在這里新建了停車場,對我們來說是大好事、大實事,給政府點贊!”
停車事雖小,卻是大民生。白河縣人大常委會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注重從代表建議中篩選普惠性、基礎性民生建設項目,使“群眾想什么”和“政府干什么”實現精準對接,真正做到讓“民聲”定“民生”。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白河縣人大常委會持續4年督促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落實民生項目,現在縣城“停車難”狀況得到有效緩解,城市功能和品質不斷提升。
白河縣人大常委會將始終把讓人民群眾滿意作為人大開展監督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創新監督方式,完善監督機制,以實際行動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