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紀昌國 陳樂蒙)白河縣近年來以創新思維破題,探索“緊密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簡稱“文共體”)建設,系統念好“五字訣”,著力破解資源配置不均、服務效能不高等難題,探索出一條貫通城鄉文化血脈、撬動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路徑。
把責任“扛”起來。白河縣委、縣政府高位謀劃,成立“文共體”黨委、行政兩套領導班子,構建“1個縣級總中心+11個鎮級分中心+40個村級聯合子中心”的三級組織架構,有機融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體系及縣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體系,通過職責圖上墻、責任鏈壓實,讓公共文化服務從零星供給變為常態保障。
讓設施“用”起來。建立全縣文化服務設施電子目錄,全縣227處文化服務設施實現了“一處備案、全域可查、動態監管”,極大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和群眾獲取文化服務的便捷度。同時通過“所有權與使用權分置”改革,盤活存量設施,打造緯度美學書苑、初音童書館、“蔓時光”書吧等38個特色新型文化空間。大力推行“一館多用、一場多能”模式,蔓營村游客服務中心成功轉型為集圖書閱覽、文藝排練、書畫創作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綜合體,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讀書看報、唱歌跳舞。
將人才“聚”起來。著力構建專職隊伍、鄉土能人、志愿力量、智庫專家“四維一體”的人才隊伍。挖掘鄉土文藝人才1643名,精準選派29名文化特派員下沉鎮村,帶動113支文藝團隊、132支志愿隊伍活躍基層。雙豐鎮戲曲愛好者劉長鳳返鄉組建戲曲社團,排演本土題材劇目廣受歡迎;文化特派員張舒依托“文共體需求直通車”,在卡子鎮陳莊社區為廣場舞協會定制培訓方案,助力群眾實現從“模仿”到“創作”的能力躍升。縣圖書館延伸“文化配送”路線,將文化志愿服務延伸至偏遠鄉村、特殊教育學校等地,上半年流動服務惠及群眾3.4萬余人次。
把上下“統”起來。創新打造“需求收集—總中心派單—分中心執行—效果反饋”閉環服務機制,依托三級網絡高效整合資源,精準提供涵蓋11大類63項的“文化套餐”。上半年已舉辦各類文化活動342場,惠及群眾30.1萬人次,有效縮小城鄉文化差距。
讓文化“活”起來。該縣激活文化基因,釋放出強大的“文化+”乘數效應。綠松石、光皮木瓜等特產變身“一路飛钖 永以為好”時尚伴手禮;“白河歌風春燕茶”“白河石材”等品牌通過文化展銷拓寬市場。“情系陜鄂 暢游漢江”游泳賽、“天寶山地自行車越野賽”等品牌賽事成功將體育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上半年,“秦楚邊城 水色白河”文旅品牌魅力彰顯,吸引游客145.2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12億元。同時,《新民風建設三句半》《孝義七字歌》等自編自導節目,讓政策宣講“潤物無聲”,“誠孝儉勤和”新民風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文化正成為驅動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