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龔萬炳 賀余環
九月的清晨,薄霧彌漫群山,泛起陣陣熱浪。白河縣倉上鎮紅花村的黃姜產業園里透著無限生機。幾十名工人揮著鋤頭大汗淋漓地忙碌著,或是拔草開槽,或是追肥覆土,一幅熱火朝天的農忙景象。
“伙計們,趁早上還算涼快抓緊干。”看著眼前山山嶺嶺、溝溝砭砭,兩排整齊起壟的種植帶,濃綠旺盛的藤蔓纏著“人”字架,姜明飛對今年的收成信心滿滿。
2016年,在外打拼多年小有所成的姜明飛瞅準家鄉豐富的資源優勢,決定回鄉成立明飛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白芨、黃精等中藥材種植,力爭將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優勢、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
“萬事開頭難,多虧鎮村的及時幫助,我才能開好這個頭。”得益于鎮村的大力扶持,姜明飛的中藥材種植產業很快迎來機遇期,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產業帶頭人,還當選為鎮人大代表。
在村民眼中,姜明飛是個腳踏實地有恒心能干大事的人。在種植中藥材期間,他發現本地緩坡地多、土質疏松、氣候溫潤,具有悠久的黃姜種植歷史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便于2021年起,先后流轉170戶農戶1200畝閑置耕地,力爭將小黃姜做成“大文章”。
黃姜俗稱“火藤根”,根狀莖橫生,外表棕褐色,肉質為黃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粗纖維和激素類藥用成分,可提取皂素等多種醫藥、化工用品,有“激素之母”和 “藥用黃金”之美譽,是一種市場需求較為穩定的中藥材。
倉上鎮地處白河縣,垂直性氣候特征明顯,獨特氣候因子和土壤條件成就了白河黃姜的優良品質。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白河黃姜種植已有30年的歷史。作為白河傳統支柱產業,黃姜產業被縣委縣政府定為富民強縣“八大產業”之一。近年來,該縣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和能人大戶的帶動作用,大力推行“市場主體+基地+農戶”模式,穩步增加黃姜種植面積,持續推進集中連片種植,實現集約化經營、規;l展,人大代表姜明飛就是黃姜產業的帶頭人。
黃姜在白河銷路不愁,得益于陜西永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皂素加工對原材料的巨大需求。2021年經實地檢測,姜明飛所種植的黃姜皂素含量高、品質好,永宏公司便與其簽訂了保銷協議,按照每斤1.4元的價格進行回收,實現產、供、銷一體化。
黃姜產業的蓬勃發展為集體經濟注入新活力,兜底收購也讓姜明飛吃了顆定心丸。他笑著算了一筆賬,刨去成本,每斤黃姜至少有4毛錢的盈利,去年年底僅工資就開出80多萬元。
“好好的老板不當,干啥回來當農民?”面對姜明飛的選擇,不理解的人常常這樣說,而他總是回應一句“值得”。種植黃姜期間,他大部分時間都撲在土地上,悉心鉆研土壤條件改善、選種育種、防治病蟲害知識,推動產業向規模化、品質化、有機化發展,競爭優勢不斷凸顯。面對前來取經的農戶和企業業主,他也傾囊相授,在田間地頭辦課堂,細致講解種植要領和注意事項,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土專家”。
黃姜長勢好,工地“人氣”旺。長期在基地務工的都是附近幾個村的村民,園區按時接送上下班,中午免費提供午餐。他們組成了一支相對穩定的務工隊伍,根據農忙農閑每天用多少人,由專人負責調配分工,一年四季都有活干。
“群眾既然相信我,選我當代表,我絕不能辜負他們的重托!”姜明飛說,通過這幾年的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種植經驗,今年秋后,他打算把剩余的土地都流轉過來,全部種上黃姜,爭取把面積擴大到1500畝,帶動父老鄉親們在產業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