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聶艷秋
剛送走草莓豐收季,白河縣城關鎮公路村又迎來了藍莓采摘期。走進公路村大端草溝藍莓谷,翠綠的藍莓樹隨風搖曳,一顆顆鮮艷欲滴的藍莓掛滿枝頭,成熟的紫色漿果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搶眼。
紀昌華既是藍莓谷負責人,還是城關鎮第二十屆人大代表,眼下他正在跟訂購藍莓的上海客人確定訂單信息。他說,和去年一樣,藍莓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銷售。“藍莓成熟前,我就開始發朋友圈,現在已經預訂了很多,大部分是回頭客。今年是藍莓掛果的第二年,產量比去年翻了一番,用順豐快遞發到北京、上海,基本上第二天就能到。”
此時的藍莓園區里,工人們或是頂著日頭給藍莓樹除草,或是手持果籃穿梭在藍莓園中。慕名前來的游客,邊嘗邊摘,時不時還拍照發朋友圈,一起分享這份豐收的喜悅。
2021年,紀昌華幾經調研考察,利用公路村大端草溝臨近縣城的區位和自然條件,在陜建集團的幫扶下,通過土地流轉等,建立了50畝華鈺婷藍莓種植基地。與小端草溝的藍莓種植基地交相呼應,使藍莓種植成為該村一大特色產業。
“發展藍莓種植不僅能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展藍莓采摘體驗還能拉動周邊消費,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來我這里務工的人大部分都是當地的脫貧戶。” 據紀昌華介紹,基地每年能夠吸納50來名村民務工,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等把種植經驗總結成功后,我要動員更多村民一起種植,讓大端草溝成為藍莓溝,讓小藍莓成為村民們的致富果。”紀昌華說,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沒有產業的農村,難聚人氣,留不住人才,所以作為一個來自農村的人大代表,除了“為民代言”,最重要的就是想著怎么把產業發展好。他給筆者算了一筆長遠賬:“藍莓種植屬于一次投入,可連續收獲20年,等藍莓進入盛果期后,每株至少可產2斤以上,8000株藍莓就是16000斤,年收入突破70萬元,基地也將會吸納更多村民務工,持續增加群眾收入。”
在城關鎮,像紀昌華這樣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當好產業發展“領頭雁”的人大代表比比皆是。近年來,城關鎮人大以市場需求和農民增收為導向,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聚焦產業發展“綠色生態”主方向,圍繞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總體目標,以“政府引導、代表引領”帶動群眾發展種養產業,當好群眾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道路上的“領路人”“服務員”,為全力推動鎮域特色農業產業落地生根貢獻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