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慧麗
11個鎮黨委和122個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圓滿完成; 30余個三星級以上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與村(社區)黨組織結對建立發展共同體;“組團式”服務打造非公黨建“同心圓”入選“獻禮建黨百年”基層黨建與民生發展優秀案例;黨支部領辦“金融超市”促鄉村振興的經驗做法得到中央和省市媒體聚焦報道,獲得2021年度陜西組織工作改革創新獎,連續六年獲此殊榮……
一項項務實創新舉措,一組組鮮活數字,在時光坐標上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這是白河縣委組織部交出的一份提神振氣的優異“答卷”。
去年,白河縣委組織部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注重向中心聚焦、為大局聚力,堅持抓基層打基礎、抓班子帶隊伍、抓亮點求突破、抓創新增活力,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改革發展的實際成效,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聚焦政治建設 筑牢思想根基
堅持“塑形”與“鑄魂”并重,強化理論武裝,深入開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大學習大培訓,舉辦縣級示范培訓班4期、培訓黨員干部771人次。舉辦黨史黨建知識競賽,深化“黨課開講啦”活動、“初心使命四問”活動,組織黨員領導干部、專家人才深入村落院壩、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等“微陣地”講黨課300余場次。堅持落實“三會一課”等基本制度,組織700余名黨員干部進行“政治體檢”,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在開展的“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中,累計為群眾辦實事9000余件。
聚焦選優配強 鍛造過硬隊伍
注重堅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預防在先,嚴格選任程序,嚴守換屆紀律,確保換屆工作風清氣正。換屆后,村“兩委”班子成員年齡下降、學歷提升、“四類人員”大幅提高,122個村(社區)全部落實“一肩挑”。選配一大批年輕有活力、有鄉鎮工作經歷的干部進入鎮領導班子。積極選派干部赴江蘇溧陽掛職鍛煉,為286名年輕干部選配導師進行幫帶,抽調300余名優秀干部到鄉村振興、生態環保等一線進行實踐鍛煉。
制定《白河縣選派“鄉村振興特派員”暫行辦法》,細化選派、管理、激勵等具體措施,積極搭建平臺,鼓勵引導縣級機關干部到基層一線貢獻才智、建功立業。深入開展公務員風采展示活動,學典型找差距促提升,著力引導廣大公務員以實干踐初心。健全完善公務員職級常態化晉升機制,全年晉升職級342人,充分調動了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
強化干部日常管理,健全完善干部監督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與紀委、政法、審計等部門協調配合,暢通來信來訪、12380舉報電話等“四位一體”監督渠道,對14名單位主要領導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對2名科級領導干部提醒談話,對9名機關事業單位領導干部兼任國有企業、社會團體負責人予以清理規范,促使干部心存敬畏、嚴守規矩。
聚焦提質增效 筑牢戰斗堡壘
堅持以上率下,落實黨員領導干部黨建工作聯系點制度,建立黨委、黨組、黨支部及班子成員抓基層黨建“責任清單”,分類制定377個基層黨組織年度“任務清單”,對單推進、據單考核,著力構建主體明確、權責清晰、運轉有序、落實到位的責任落實體系。
深入開展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整頓提升軟弱渙散黨組織5個,建成標準化黨群服務中心8個。扎實開展“一抓兩促”工作,擇優選派91名“第一書記”駐村幫扶,深化移民搬遷六大融入提升行動,建成易地搬遷社區黨建示范點11個。實施村級后備力量“育苗儲備”工程,健全換屆后“一肩挑”干部選拔、培養、管理、考核全鏈條工作機制,著力鍛造鄉村振興“后備軍”。創新落實“三聯”工作機制,探索成立聯合黨總支,打通地域、行政、行業限制,推動各方資源聯享聯用,實現群眾在產業鏈上穩定增收。推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123”模式,持續深化“雙建雙培”、產業鏈黨支部等模式,實現村村都有致富帶頭人。
強化示范引領,創建“三新三領”黨建示范帶2條、全域示范鎮2個、黨建特色示范點52個,打造“紅色鄉村”,形成“紅色矩陣”,為鄉村振興強心鑄魂。深入實施“黨建引領·金融先鋒”行動,在122個村(社區)建立“鄉村金融超市”,推出“黨員先鋒貸”“道德模范貸”“返鄉創業貸”等六大特色信貸產品。累計發放六大特色產品信貸資金3.82億元,不斷“貸”動縣域八大產業鏈發展。
聚焦人才引領 厚植發展動能
深入開展“本土育才”行動,深化黨建引領“三三融合”培訓技能人才1.5萬余人次。出臺《高層次緊缺人才引進辦法》,積極搭建服務平臺,堅持全職引才、柔性引才、鄉情引才相結合,建立分層次、分類別、精準化的人才引進機制。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6名,各類中高級職稱人才200余名,相關領域專家33人。健全在外創新創業人才及知名人士信息庫,30名縣級領導和100名科級干部聯系300名重點創業人才,建立創業孵化基地6個,鎮級標準化創業中心2個,為創業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以全縣“八大產業鏈”回引返鄉創業人才項目25個,引導本地人才發展市場主體90余家、形成了以才興業、以業聚才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