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賀余環
“一畝魔芋三畝糧,十畝魔芋一棟房。”這句魔芋行業廣為流傳的俚語,現已成為白河縣宋家鎮安樂村魔芋產業從弱到強、從零散到集中、不斷發展壯大的寫照。眼下正值春耕備種時節,走進安樂村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戶們搶抓時令整地、松土、施肥、下種的身影,一片春潮涌動、產業興旺的美好景象。
“種魔芋不修溝,十年就有九年丟,首先第一步就是把溝修好,把土夯緊夯實,確保雨季排水通暢……”近日,在白河縣春茂農林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魔芋基地里,村民們在公司負責人衛之光的指導下進行第一批魔芋栽種。
從初出茅廬的“門外漢”到如今名聲在外的“土專家”,從小試牛刀的40畝到全縣首屈一指的600畝,從以往單一的種植品種到現在涵蓋安魔128、云南金地1號等數十個品種,這一系列轉變,衛之光花費了整整七年時間。現如今,白河縣春茂農林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林下魔芋種植規模逐步擴大,累計流轉安樂、聯絡兩村土地、林地1500余畝,種植核桃500畝、發展茶園100畝,套種和栽種魔芋600畝,養蜂200箱,被市農業農村局命名為市級園區。同時,成立魔芋扶貧收購站,與安康學院達成技術定點合作單位,通過土地流轉、園區務工、有獎收購等方式累計帶動周邊百余戶農戶增收。
作為白河縣魔芋產業特聘農技員,衛之光不僅多次受邀在縣內外授課,還為多家魔芋企業提供技術指導。“現在安樂村的魔芋名聲在外,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每年魔芋出種期和成熟期,從旬陽、鎮安、湖北等地上門收購的客商和線上線下的訂單絡繹不絕。”據衛之光介紹,去年年底就已經把今年的魔芋種訂出去了,光定金就收了10多萬元。
為了保持土壤養分,發展循環經濟,種植魔芋的土地通常要交替輪流種植,套種玉米、大豆等經濟作物。去年以來,白河縣將黃姜作為縣域“八大主導產業”強力推進,衛之光瞅準發展機遇,在鎮黨委政府的牽線搭橋下,騰出已經利用了3年的200畝魔芋地種植黃姜,以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等方式持續帶動群眾增收。“魔芋休地改種用行話講叫倒茬,種黃姜既能增收又能疏松涵養土壤,茅坪永春公司還提供保底收購,何樂而不為呢?”據了解,園區從去年年底開始整地、栽種、搭架,已經持續了3個多月,再加上春季魔芋采挖種植,每天用工都有二三十人。
“現在村里能人大戶多,產業搞得好,在家門口一天就能掙100塊錢左右,既能照顧家庭,又能掙到錢,鄉親們再也不用拋家舍業出門打工了。”安樂村一組村民王光榮一邊搭黃姜架一邊高興地說,園區建設把家里的6畝閑置荒地都利用起來了,一年土地流轉金加上自己務工收入零零散散算下來能有一萬多塊錢。
“以前自己種魔芋賣不上價錢,現在合作社統一收購,還能常年在這里打工,都是簡單的農活,收入比以前多了很多,這日子真是越過越紅火了!”手頭上的活雖然多,但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村民們個個喜笑顏開。“魔芋種植是個好產業,除了經濟效益好、帶動村民增收能力強,還進一步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望著熱火朝天的種植場景,安樂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長李勵忍不住感慨。
據悉,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鎮黨委政府和縣級包聯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安樂村結合村情實際,充分利用后高山豐富的林地資源優勢做好林下文章,大力發展天麻、茶葉、魔芋等林下產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累計培育市級農業園區3家、縣級農業園區1家,推動形成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良性發展格局,蓬勃發展的特色產業讓小山村逐漸煥發出“大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