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周華 朱明富
三月,風和日暖,春意催人。走進位于白河縣倉上鎮的天寶園區,雖還未到山花爛漫時節,但在農園的智能化溫室大棚里,無土栽培的各種瓜菜幼苗青青蔥蔥,透出春天的勃勃生機,迎來了一批批前來參觀賞春的遠近游客。
“您眼前的這座1800多平方米、鋼架玻璃結構的雙層‘菜園子’,采用水培模式,每年可循環種植10茬蔬菜,土地本身利用價值是同等面積的10倍!中央一號文件早就提出要科技興農,我們也要緊跟政策要求,才能發展得更快更好啊!”進入大棚,生產技術人員向游人介紹。
科學技術助推現代農業發展。從季節性大田種植到溫棚反季節生長,從“破土而出”到“無土栽培”,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已使部分農作物進入了智能化管理、工廠化操作,獲得了觀賞、研學、實用的多重效益。這是天寶園區科技興農培育新型農旅產業的成果。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扎實有序推進鄉村發展方面,重點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天寶村走在政策前沿,開拓出了一條特色農業、生態養殖、旅游服務和產品加工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2021年,天寶園區發展生態養豬6000頭,飼養蛋雞30000羽,種植玉米、大豆、油葵等糧油作物350畝,加上林果、蔬菜收入突破981.9萬元。餐飲、超市、客房和游樂設施的服務類收入457.22萬元,年度總收入達1439.09萬元。
以農興旅,以旅助農,以農帶勞,隨著規模的不斷發展,園區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幫帶效應愈發突顯,天寶現代農業園區共吸納68名本地勞動力在各運營部門穩定就業;常年在園區務工的人員超過200人,人均年收入均在3萬元以上,200多個家庭實現了家門口增收致富的愿望。
今年開春,天寶園區又啟動了百萬羽生態蛋雞養殖園項目,總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的廠房,加工車間和工人生活區,建設工期為兩年,項目建設期間,又給大量當地村民帶來了就業增收機會。
“我以前在外地建筑上做木工,這兩年,外面不時地出現疫情,出去打工很不方便。門上有這活兒,工錢也不低,家里也還能照顧,上班還方便,就不用再出遠門了。”一位曾姓師傅一邊用手里的螺絲槍緊著螺絲,一邊跟我們搭著話。近兩年,越來越多跟曾師傅一樣從事建筑勞務的“手藝人”,在園區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們早出晚歸,騎著車子上班,掙了錢,養了家,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2019年,隨著天寶梯彩農園景區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天寶的游客量逐年上升,也帶火了餐飲行業,附近有“炊藝”的村民便到園區做起了飲食服務。盧武、張麗夫婦就是2021年春開始在柒家苑做“小吃”。“去年‘五一’黃金周那幾天,我們掙了一萬多元,平常每天也有不等的收入!”盧武以前靠外出打工,年初出門年底回,有時一年也帶不回幾個錢,自從在園區有了掙錢門路,“長跑”的心思就安定了下來。
旅游業的興起,帶動了農產品加工業。很多外地游客來天寶,都要購買一些當地土特產作紀念,于是,園區組織成立了銷售聯盟,統一加工、統一質量、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的“土”字號作坊應運而生。天寶“臻品”牌的烏雞蛋、熏臘肉、豆豉、豆乳、薯干以及包裝成品的木耳香菇天麻等等,都成了游客青睞的土產,周邊群眾靠銷售土特產品收入在80萬元以上。
靠山吃山,走農旅產業融合的路子,天寶園區邁出了穩健的步伐,也帶富了一方鄉親。手里有錢好辦事,家中有糧心不慌,經濟發展壯大了,“飯碗”更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今年,我們留足了350畝早茬地塊,計劃帶狀套種苞谷和黃豆。前兩天下了場及時雨,眼下正在翻耕整地,為早茬播種做好準備工作!”天寶園區農場部負責人姜明生告訴筆者。
天寶園區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一號文件精神,把住農業基本盤,堅守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進一步做好“田園”文章,整合土地資源,調整產業結構,擴大玉米、大豆等主產農作物種植面積,讓“錢袋子”和“米袋子”都鼓起來,為鄉村振興打足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