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沛 聶艷秋
為了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有歸屬,近年來,白河縣城關鎮立足鎮情實際,創新推進舉措,狠抓政策落實,用心用情用力書寫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華美篇章。
在城關鎮安坪社區服務中心的隔壁,有一家名叫“安槐富香”的百貨店,店主是安槐村脫貧戶王家富。2018年,王家富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從安槐村的高山搬到安坪社區,在社區干部的幫助下,他用自己常年在煤礦務工攢下的錢,買下新家樓下的一小間門面房,和妻子費華香做起了生意。
走進王家富的小店,副食商品、糧油蔬菜擺放整齊,靠著夫妻二人的用心經營,小店每月至少能實現四五千元的收入。王家富指著小店的招牌說:“店名就是我和媳婦的名字,感謝黨的好政策,終于結束了跟家人兩地分居的日子,我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
跟王家富一樣對未來充滿信心的還有安坪村的脫貧戶石曉英。2018年,石曉英一家搬遷到安坪社區,同年,夫妻二人在社區工廠謀得差事,結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如今,石曉英在安康聚研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負責日常雜事,丈夫張顯軍憑借認真負責、踏實肯干在該公司生產車間當管理人員。“我倆月收入將近7000元。”石曉英臉上的笑容跟車間里的木瓜一樣香甜。
據安坪社區黨支部書記劉道毅介紹,安坪社區落戶15家社區工廠(扶貧車間),提供就業崗位1200余個,吸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300余人。
群眾收入穩定了,社區其他服務也得跟上。夏洪珍是獅子山社區第四網格的網格長,除了日常工作外,定期做好轄區內搬遷群眾的入戶摸排服務也是她的重要任務之一。及時將便民信息發送到網格群、推薦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做好搬遷群眾的日常服務……夏洪珍說,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
2021年,從麻虎鎮搬遷到社區的葉余滿找到夏洪珍,想要找份工作。既無年齡優勢又無技術專長,這樣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沒有難倒夏洪珍,在她和社區干部的積極協調下,葉余滿在社區一家公司當上了保安。
“我家原來住在安槐村,進一趟縣城得1個多小時的車程,孩子上學、看病啥的都不方便,現在的條件比以前好太多了。”39歲的萬家琴說:“社區的服務也沒得說,有什么困難一反映,立馬就有回音。”
作為縣城安置區之一,獅子山社區堅持網格化管理,不斷完善社區治理機制,定期組織網格員入戶走訪,開展動態監測幫扶,有效解決搬遷群眾就業難、辦事難、融入難、權益保障難等問題。
“最近血壓又上來了,一定要注意飲食規律、少鹽,降壓藥要記得按時吃。”走進城關鎮向榮社區,幾位老年人正排隊等著檢查血壓血糖,社區黨支部副書記、村醫黃書群對檢查的老人一一叮囑到位。
從卡子鎮搬遷到社區的陳業彩,拿著自己的檢查結果說:“社區定期給老年人做檢查,對于行動不便的人,黃書記還專門上門服務。”
錢文權原是安福村村民,在向榮社區2021年第四季度的道德評議會上,他家被評為“衛生家庭”。“剛搬出來時人生地不熟,覺得自己是個外人,沒想到竟然能得到這份榮譽!”拿著社區發的榮譽證書,他激動不已。
在向榮社區,有一批責任心強、有威望的搬遷群眾被動員號召起來,擔任聯戶長,成為社區志愿者,社區為他們制定工作任務清單,每天開展排查走訪,為村民提供政策咨詢、心理疏導等服務,逐漸讓搬遷群眾有了歸屬感。
近年來,城關鎮三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全面落實屬地化管理責任,充分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推進搬遷社區管理服務精細精準。下一步,城關鎮將持續高位推進搬遷后扶工作,強化產業扶持力度,拓展就業渠道,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實現服務提檔升級,增進搬遷群眾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