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銀春 何軍 胡萬密
隆冬時節,漫卷寒意。然而對白河縣倉上鎮天寶村村民王敦見來說,這個冬天不“冷”。
“6畝土地流轉到天寶村集體經濟子公司裕民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領取流轉費1800元,年底收益分紅1800元。”和天寶村59戶一樣,王敦見手捧著分紅資金露出甜蜜笑容。“平時還可以到裕民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務工,實現年增收5000元往上呢!”
天寶村“村集體經濟+村辦企業+農戶”模式使土地資源轉化為農民股權和股金,將集體收益的70%用于分紅,把全村33戶“三類戶”控制在“返貧線”以內,只是白河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
沒有停歇的腳步,只有奮進的號角。白河縣廣大干部群眾斗志昂揚,乘勢而上,以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著力點,以激活群眾內生動力為抓手,努力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聚力“四個不摘”——領導當好領頭雁,干群共繪同心圓
2021年是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這一年,白河縣委書記李全成走訪群眾、調研指導、督促檢查的足跡,遍布村村落落。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都已明確,我們必須從我做起、率先垂范,始終保持戰時狀態和沖鋒姿態,鍛造牢不可破的責任鏈條,確保把責任扛牢扛實,把工作落細落小,把亮點做優做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推進會上,李全成如是強調。
“腳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積淀多少感情”。縣委書記李全成俯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群眾家中,了解群眾“急難愁盼”事項,真心實意為民辦實事解難題。
“拉家常”里有真情,解決問題贏民心。縣委副書記、代縣長王日新深入農戶家中,與農戶面對面談心交流,實地了解生產生活情況。
脫貧攻堅成果來之不易,鞏固成果同樣艱巨。
白河縣持續深化“三級書記”“五個同責”,落實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包片,11名縣級領導聯鎮,31名縣級領導聯村,實現縣級領導以上率下、行業部門協調推進、縣直部門傾力幫扶、鎮村組織認真落實、駐村工作隊履職盡責、群眾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成立11個專項工作組和工作專班,制定鞏固銜接五年實施規劃和產業振興等11個有效銜接工作實施方案,細化縣、鎮、村目標責任清單。
每個村莊的資源稟賦不同,如何走出特色?白河縣按照抓點示范、規劃先行的思路,明確1鎮10村(社區)為鄉村振興試點,落實1個中央單位、17個省級部門、14個市級部門和102個縣級部門包村任務,選聘1750名防返貧監測網格員對所有農戶全覆蓋監測,抽調3000余名干部監測幫扶脫貧戶和“三類人員”戶,向“五類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89人、駐村工作隊員275人。
重大決策部署到哪里,督查問責工作就跟進到哪里。該縣制定出臺關于建立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督查問責機制的實施意見,圍繞疫苗接種、鞏固銜接、疫情防控、廢棄硫鐵礦污染治理等重點工作,組織開展督查7輪次,督促整改問題102項,談話提醒、批評教育11人,以強力督查、嚴肅問責,促進惠民政策落實、治理效能提升。
組織聯姻,開通致富“連線”。黨政主要領導帶隊前往中核集團、高陵、西咸等定點對口單位商議對接新一輪幫扶協作工作,全力爭取蘇陜協作幫扶。落實57個企業70個園區幫扶全縣1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和74個脫貧村,以簽約結對、村企共建為主要形式,深化“萬企興萬村”行動。
聚力監測預警——扶上馬送一程,幸福路上不掉隊
“‘脫了貧’不代表‘沒困難’,‘有收入’不代表‘沒風險’。我們必須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持續提升‘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水平,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條底線,確保幸福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縣委副書記、代縣長王日新在城關鎮安福村督導檢查時強調。
家住麻虎鎮太和村的牛玉曉,靠著勤勞雙手,在 2018年脫貧摘帽。原本以為一家人可以踏踏實實幸福生活,不料事與愿違,2020年他被查出三叉神經痛,單手術治療就需花費八萬多。 2021年4月做開顱手術又花費三萬多。村兩委排查發現這個情況,通過合法合理程序,及時將牛玉曉納入“脫貧不穩定戶”,落實住房、醫療、兜底一系列政策,幫其一家順利渡過難關!
強化人員排查,守住返貧底線。白河縣組織開展農戶全員排查、到村“六查”入戶“六問”和“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大排查大整改大落實專項行動,全面推行風險摸排網格化、監測預警信息化“兩化管理”,實現人工走訪排查發現返貧線索與部門數據比對發現返貧線索互為補充;做到全程監管、清單交辦、精準幫扶、定期通報、績效考核“五個堅持”,實現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三個到位”,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
下沉社區送健康,真情服務暖人心。白河縣有效防范因病返貧致貧,落實分類參保政策,全縣脫貧人口及邊緣易致貧戶全部參加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
技能培訓“長本領”,群眾就業“底氣足”。白河縣創新“三三融合模式”,加大職業農民培訓力度,提高就業技能水平,抓好有組織勞務輸出,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渠道。
重監測、強幫扶,讓脫貧成效更可持續。探索建立“3533”動態監測幫扶工作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對應落實產業、就業、兜底等幫扶措施,全縣三類人員1690戶5620均全部落實有針對性幫扶。探索推行“戶分三類”工作法,采用“紅、黃、綠”三色管理,聚焦“納入—幫扶—消除”三個重點,對三類人員實行動態管理。
同時,落實188萬元財政資金用于防貧保障,為臨貧易貧人員構建起多重精準防貧網,實現動態監測和精準幫扶同步跟進。夯實控輟保學“七長制”,義務教育階段脫貧家庭學生無失學輟學。全面開展城鄉低收入家庭認定工作,將低收入家庭中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低保、特困供養或臨時救助范圍。加強生態護林員管理,續聘生態護林員1446人,全縣3200多個公益崗總體保持穩定。
聚力增收致富——立足優勢興產業,樂業安居幸福來
走進白河縣的山山坳坳,排排黛瓦白墻的徽派民居映入眼簾,筆直的硬化路延伸至村子的每一個角落,圖文并茂的文化墻展現著濃厚的文化氣息,文化廣場三五成群的婦女跳著歡快的廣場舞……脫貧后的群眾臉上掛滿了笑容,后續幫扶政策讓他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紅利”。人們不禁感嘆道:鄉村振興,帶來“穩穩的幸福”!
“農閑時給核桃除草施肥、修剪果枝,農忙時幫忙采摘核桃。”談起現在的生活,冷水鎮周晉杰感慨道:“真是不敢想,曾經的荒山溝現在靠產業致了富,一年能掙八千多,既給晚輩減輕了擔子,也給自己找點事兒干!”
山,還是那座山,但變了模樣。
白河縣立足資源稟賦,大力實施“產業強縣”戰略,聚力建好木瓜、茶葉、黃姜、石材、農旅康養、清潔能源、新型材料、生態養殖“八大產業鏈”,累計發展光皮木瓜、富硒茶葉、油用牡丹等特色產業35萬畝,建設蔬菜保供基地3個,發展高產辣椒、特色水果園4100畝,帶動1.2萬余戶脫貧戶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培育縣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153個,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33個,家庭農場268個;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485個。
茶樹嫩芽吐新綠,清新春意滿茶園。白河縣統籌推進全縣鄉村產業振興有效銜接,提檔升級扶貧產業,完善產業基礎設施,強化產業技術指導,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顧家又就業,日子美而甜。“家住3樓,上班在2樓,既能照看老人和娃子,還能掙點生活費。”中廠鎮石梯社區楊春梅對家門口的崗位很滿意。
初冬時節暖意濃,茶鄉放歌俱歡顏。白河縣累計組織“開展消費幫扶 鞏固脫貧成果 助推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暨農特產品消費幫扶活動110余場,幫助農戶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斷提升帶貧益貧作用。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富民之源。白河縣大力發展“歸雁經濟”,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全縣累計興辦新社區工廠112家,實現100戶以上安置點社區工廠全覆蓋,新增就業崗位5000多個。落實創業就業扶持資金250余萬元,開展就業技能、創業和農林技術培訓2687人。開展線上、線下勞務招聘“春風行動”16場,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6. 3萬人。
創新方式添動力,消費幫扶助增收。通過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社對接和農產品“互聯網+”融合發展方式,不僅讓優質農特產品走出大山,還提升了白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目前,累計舉辦各類農產品推介會、展銷會20余場次、展銷產品50余種, 45家128款產品列入國家級貧困縣重點扶貧產品名錄,20家151款產品在“扶貧832平臺”上架。
聚力內生動力——詩意鄉村留鄉愁,文化賦能添活力
綿延的茶葉梯田坡坡相偎,縷縷茶香沁人心脾,碧綠的茶園如同飄揚的絲帶,沿著平坦開闊的“宋大公路”鋪開,在白河縣宋家鎮這抹綠色不僅是色彩,更是村民增收致富的法寶。按照“茶旅一體”的發展思路,該鎮建成標準化茶園2.5萬畝,力將茶區變景區。2021年,宋家鎮被農業農村部表彰為“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寬闊整潔的構坪“彩虹路”、綠樹紅花環繞的文化廣場、飛珠濺玉的響水巖瀑布、高聳挺拔的千年銀杏……在東坡村,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旅游打卡。
“以前,交通不便,家家戶戶比看誰地里產的東西多。現在,我們比哪個村子更干凈,旅游發展得好。大家都明白美麗鄉村不僅僅是外表美,更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村民趙明港說。
綠樹紅花掩映庭院,整潔路面寬闊平坦。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白河縣累計投入16.13億元資金,實施交通項目226個,新建和改造提升1300多公里農村道路,持續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村莊清潔提升行動,全面啟動11個農村人居整治示范村、41個推進村建設任務,改造衛生戶廁1170座、無害化衛生廁所112座,全縣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3.06%。
“面子”有顏值,“里子”也要實。白河縣把新民風建設作為激發群眾接續奮斗的重要載體,持續深化拓展“文化融入文明實踐”行動,組織群眾宣講員開展集中宣講 320 場次,受教育群眾達3.1萬人次,持續鞏固拓展新民風建設成果,有效發揮先進典型在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方面的激勵引領作用。同時,將黨建工作與金融服務有機結合,在各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鄉村金融超市”,分層分級建立評級授信機制,讓守信者充分享用“信用紅利”。
理論宣講“接地氣”,“聲入人心”鼓干勁。白河縣委宣講團采取“理論宣講+文藝下鄉+百姓故事+現場互動”模式,深入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巡回宣講,打通宣傳教育群眾“最后一公里”。
宏偉藍圖已繪就,接續奮斗正當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白河縣將聚焦“鄉村美、產業興、村民富”目標,增強“過了一山再登一峰”的擔當,繪就更加壯美的鄉村振興畫卷,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