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小虎 肖培富
日前,走進白河縣中廠鎮大坪社區蠶桑現代農業園區,入眼一片翠綠。在標準化蠶室里,忙碌了近一個月的柴倫常顧不上休息,正忙著喂蠶收拾蠶架。“養蠶是個辛苦活啊!” 柴倫常說,“這季夏蠶快要上架了,‘飯量’也大,我們是起早貪黑打桑葉,有時候飯都顧不上吃。”
中廠鎮大坪社區興桑養蠶歷史悠久,據柴倫常回憶,自己小的時候家里每年都養蠶,那個年代養蠶是大多數農戶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后來由于受到蠶繭市場價格的影響,再加上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移民搬遷集中安置,蠶桑產業曾一度出現衰退的趨勢。
2019年,時任大坪社區黨支部書記的柴倫常帶領群眾建設園區、成立公司,再次走上興桑養蠶的致富路。他們改造老桑園,建標準化蠶室實現共育小蠶;流轉撂荒地,興建高產密植標準化桑園,通過逐步發展,不僅盤活了撂荒地,也大力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在縣鎮項目扶持和農業農村局的技術指導下,年養蠶量由最初的幾十張發展到上百張,帶動周邊群眾40余戶、100余人從事蠶桑產業實現脫貧增收。
今年他被評為安康市第五屆“十大養蠶狀元”,談及未來,柴倫常信心滿滿,“蠶桑渾身是寶,桑葉不僅養蠶,下一步我還要擴大桑園養雞規模,發展桑枝食用菌、研制桑葉茶等,延長蠶桑產業鏈,實現桑園開發利用最大化,推動蠶桑產業成為大坪社區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