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聶艷秋
清晨,換上鞋子,拿上工具,吳豐田便騎著摩托車往山里去了,他要去查看天麻的成長情況,還要對各生長區進行圍擋加固處理,防止家養牲畜、野生動物和人為的侵害與破壞。吳豐田是白河縣城關鎮幸福村的種植大戶,自2019年種植天麻以來,每天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田間地頭。因為管理得當、腦瓜子靈活,僅2020年他就銷售天麻3萬斤,收入30萬元。
目前,吳豐田已流轉了400余畝土地用于天麻及魔芋產業發展,其中育菌床26000平方米,育種2000平方米,種植成品天麻15000平方米、魔芋150畝。因為愛學習、肯鉆研,吳豐田實現了自己育菌床、育種,如此一來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與普通農戶“種好一畝三分地”的簡單想法不同,吳豐田知道想要從土地里干出點名堂就要舍得大投入,首先就是要舍得投入時間參加學習培訓。為了把天麻、魔芋種植的技術方法吃透用好,從2019年開始,吳豐田抓住機會堅持參加各種學習培訓,提高技能。“培訓是免費的,這樣好的學習機會很難得,每次我早早就報名,哪怕再忙也擠出時間參加。”一輪輪培訓下來,從農業政策、理論知識到實用技術,吳豐田受益匪淺。如今,吳豐田也慢慢摸清了魔芋的生長習性以及種植的注意事項,對于下一步的發展,他更是充滿了信心。
吳豐田給自己的微信起名“職業農民”,別人問其中緣由,他這樣回答:“以前好多家長教育孩子時都會說‘好好讀書,要不就等著回家種田’,感覺農民、農村的職業好像是最差的職業,我希望有一天,農民能夠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吳豐田還表示,自己距離“職業農民”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會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奮斗。
如果說“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城里人干幾天”是對傳統農民的真實描寫,那么越來越多的人才來到農村廣闊天地挑起發家致富的“金扁擔”,就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有力詮釋。吳豐田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回到了農村發展農業,他們有頭腦、有技術、有想法,寂靜了很久的農村慢慢熱鬧起來了,也富裕了起來,這就是他想象中鄉村振興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