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錢艷
在白河縣里龍村,提起宋忠柱,許多群眾都由衷稱贊,“有事找宋書記”成了村民的口頭禪。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宋忠柱總是將群眾放在心頭,將脫貧攻堅擺在第一位,幾年來,人心齊了,村子靚了,貧困一去不復返。
(圖左4為宋忠柱)
“要為家鄉發展做點什么”
2017年對宋忠柱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這年7月,他研究生畢業,9月通過招考入職白河縣經貿局。入職后,還沒來得及熟悉單位的環境,11月就主動申請投身脫貧攻堅,一頭“扎”進了白河縣麻虎鎮里龍村——一個貧困發生率67%、全縣有名的貧困村。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特別是在白河這樣的國家級貧困縣,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可想而知。一個剛走入社會、一身書生氣的小伙子哪里來的決心和信心打贏這場攻堅戰?“我從小在貧困山區長大,鄉親們面臨的困難我感同身受,我知道他們需要什么。只要用心用情給予幫扶,再多的困難都可以戰勝。”宋忠柱說,脫貧攻堅是黨和國家全力推進的一件大事要事,關乎全面小康和所有貧困群眾的福祉,他必須投身其中,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揮灑青春熱血,為家鄉發展做點什么。
宋忠柱是土生土長的白河人,“為家鄉做點什么”的志向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立下了。“高中時,聽老師講我們縣每年培養的大學生雖然很多,但自然條件差、發展落后,最后選擇回來的屈指可數。從那時起,我就暗下決心,要努力學習,提升本領,畢業后返鄉回報這片生養我的土地。”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這個理想,雖然畢業前因為成績優異收到的許多大企業的工作邀約,但他最終還是選擇回到家鄉。
長著一張娃娃臉,加上身材瘦小,剛到里龍村,不信任、不認可是許多村民的第一反應。“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娃,怎么可能吃得了駐村的苦,估計待不了幾天,就灰溜溜地走了。”大家私下議論道。
面對大家的質疑,宋忠柱沒有泄氣,他知道,實干才是證明自己最好的方式。為了盡快掌握村情,到村后他第一時間開始了入戶走訪。為了趕進度,他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點的跑,終于用了不到半個月時間,就摸清了每一戶的情況,特別是對210戶貧困戶家庭所面臨的困難了然于心。有了這段時間的努力,他很快和群眾打成一片,不但能說群眾話還能做群眾事。誰家的養老金領沒領、誰家的高齡補貼到齡未申報、誰家應該辦的殘疾證未辦......這些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他全都放在心上,并想辦法逐一解決。通過一件件小事,群眾看到了他的誠意,也看出了他的能力和決心,他也很快被群眾認可,在村里扎下了根。
“只有精神和物質同時富裕,才能斬斷貧困的根 ”
麻虎鎮里龍村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人口1100余人,貧困發生率卻高達67%。這里自然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薄弱,社會矛盾較多,發展內生動力嚴重不足。面對這么多的問題,光和群眾打成一片遠遠不夠,如何幫助群眾解決實際難題、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才是治本之策。
扶貧先扶志。村里有些群眾當慣了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安于現狀,內生動力嚴重不足。為此,他結合全市的新民風建設,探索推出了貧困戶“六星激勵”和幫扶干部“三牌警示”活動,對在冊貧困戶圍繞弘揚新風、環境整治、遵紀守法、勤勞致富、政策知曉、交友幫扶等6個方面,結合院落會、群眾會、道德評議會對貧困戶實行星級評議管理;對駐村幫扶干部實行“紅黃綠”三牌警示管理,助推幫扶干部主動干事、真心扶貧,幫助貧困群眾實現了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
產業扶貧斬窮根。宋忠柱知道,群眾的精氣神提起來以后,還要有長效產業,只有精神和物質同時富裕,才能斬斷貧困的根。
王啟旺過去是里龍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患有嚴重塵肺病,不能干重活兒,妻子身體亦不好。2017年年初,工作隊幫助其引入5箱中蜂,發展中蜂產業。但由于技術欠缺等原因,蜜蜂全軍覆沒。老王為此哭了好幾天,一度想要放棄。宋忠柱到村后,多次上門為他做工作,組織其參加中蜂實用技術培訓,還為其協調解決2萬元互助資金協會貸款和產業引導資金,同時免費發放25個蜂箱,幫忙引進10箱中蜂。通過一系列暖心幫扶,老王的信心很快恢復,主動摸索、提升養殖技術。現在,他的養蜂產業現在已發展到80多箱,一躍成為里龍村的中蜂養殖大戶,年收益超過6萬元。
村里人看到他嘗到甜頭,也都“跟風”投入中蜂養殖的大家庭,養蜂產業很快在里龍村全面鋪開。與此同時,宋忠柱搶抓機遇,想方設法扶持養蜂大戶成立白河縣益康蜂業有限公司,全力打造中蜂養殖基地。因為擁有良好的生態,里龍村的蜂蜜口感香甜,品質十分出眾,在市場很受歡迎,不少貧困群眾因為這份甜蜜的事業而致富增收,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養蜂產業成功了,但宋忠柱并沒有就此停下腳步,因為他知道,單一的養蜂產業不能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增收需求,也不足以支撐全村攻克深度貧困。為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他積極爭取、多方協調,在村子建立了白河縣建登農業示范園區,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帶動貧困戶土地流轉、務工增收、入股分紅;為解決貧困群眾就近務工增收問題,他緊緊抓住全市大力發展新社區工廠的機遇,幫助里龍村引進了白河縣翔宇制衣廠,一大批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既有了收入,還照顧了家庭。此外,他還推動能人大戶成立了白河縣恒盛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支持貧困戶發展魔芋產業,引進了凡燊農業有限公司,打造萬頭生豬養殖龍頭企。通過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全村很快形成了以生豬、中蜂養殖,魔芋、紅薯種植為主導,長短結合的產業新格局。
目前,里龍村的人均純收入已經翻了一番,脫貧退出210戶706人,順利實現了整村脫貧。
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憂
年近七旬的劉祖清,一家四口住在山上的土坯房,不僅房屋年久失修,居住條件差,而且交通十分不便。2018年,享受國家易扶貧搬遷政策在安置點購置了一套房,這本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可是劉祖清卻犯了愁。
每次走訪時,宋忠柱都發現劉祖清滿面愁容,一問緣由才知道,因為經濟條件差,一家人雖然買了房但無錢裝修。“宋書記呀,現在黨的政策好哇,讓我們這種一輩子買不起房的人都能住上樓房,我們感激不盡。但是我們家的條件你也知道,我有塵肺病,三天兩頭住院,兒子沒有找到活干,妻子眼睛也不好,孫子還在上學。家里一點積蓄都沒有,如今有了房子,沒錢裝修也住不進去,這個事情愁得我一直睡不著覺”。
“老輩子,你別著急,這個事情我們大家一起想辦法,肯定可以解決的”。宋忠柱的一番話讓老人寬慰許多。從劉祖清家出來后,他就直奔漢水情負責人莫益平的家。漢水情是本村一家生產果酒的作坊,聽說最近在招聘工人。
經過耐心溝通和誠摯勸說,莫益平最終答應先行墊付資金幫助劉祖清家裝修,并購買必要家具。同時將劉祖清的兒子劉仔明聘入公司務工,以務工收入償還所欠資金。按照這個方案,老人很快搬進了新房子,劉仔明的工作也很快步入了正軌,不到一年就還清了所有欠款。雖然已經過去一年多了,但說起宋書記,兩位老人還是激動得直抹眼淚:“感謝宋書記,是他給了我們希望,讓我們開啟了溫暖幸福的新生活”。
搬到新社區,吃啥喝啥?隨著群眾進入“后搬遷時代”,越來越多的搬遷戶向宋忠柱反應這個問題。過去,村民住在山上,大半輩子都是靠種地養活自己,如今搬下來,光買菜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他調研時發現,全縣有些地方探索出了“安置點有塊田”模式,隨即將安置點不遠的荒地進行流轉,以“按戶分配、兼顧人口”的原則,為每戶搬遷群眾劃一塊菜園子,有效解決了“吃啥喝啥”的難題,大大減輕了群眾家庭負擔。
在三年的駐村扶貧工作中,像這樣向群眾之所想的事還有很多。實際工作中,他不僅關注貧困戶的個人疾苦,也十分注重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他到里龍村后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為村里建造標準化水廠一座,解決了困擾村民多年的安全用水問題,完善5.8公里管網鋪設,爭取實施了5.7公里通村道路提升改造、2.4公里通組路建設、7.4公里產業路興修硬化,極大改善了群眾出行條件、產業發展環境;全力推進兩個安置點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危房改造工作,完成全村93戶307人易地搬遷、23戶27人危房改造任務,確保住房安全有保障;充分利用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完成全村農戶改圈改廁、院壩硬化,美化環境;新建公廁4座,新修河堤200米,提高防洪抗災能力,打造優美宜居生態村莊;落實標準化衛生室建設,配齊醫師團隊,開展簽約服務,力爭群眾“小病不出村”,切實減輕村民負擔。
“等貧困戶都脫貧了,咱們再結婚!”
“孩子們常年不在身邊,宋書記就跟我自己的兒子一樣。”在里龍村,年近七旬的嚴巨秀逢人就講宋忠柱的好。
宋忠柱和嚴巨秀是在走訪時結識的。去老嚴家多了,宋忠柱了解到他身患殘疾,行動不便,且常年一個人留守在家,生活面臨很多困難。聽說他殘疾證一直沒辦下來,宋忠柱全程一個人跑到殘聯、縣醫院多部門交資料、跑手續,成功幫他辦理了殘疾證。雖然平日工作繁忙,但宋忠柱心里總是記掛著他,一有空就到老人家里,幫他掃掃地、搬搬柴火、曬曬被子、談談心.....久而久之,老人打心眼里喜歡這個小伙子,將他當做自己家人一樣對待。
幫貧困群眾排憂解難、為村子發展想出路幾乎填滿了宋忠柱這三年來的全部時光。舍小家為大家、一心撲在扶貧工作中,讓他收獲了群眾口碑,但因此疏于照顧自己的家庭,對家人滿懷愧疚。父母年紀大了,他因為駐村工作忙,逢年過節很少有時間能陪他們吃頓飯,更別提生病時候能守在身邊照顧了。個人的婚姻大事,也因為扶貧而推遲。2017年他放棄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返鄉投身扶貧,女朋友并不贊同。為了贏得女朋友的支持,后來的相處中,他常常遠程交流自己駐村的情況,講述貧困戶脫貧的故事以及村子里的變化,漸漸地,女朋友被他的真誠付出所觸動,也意識到扶貧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從一開始的反對轉變為支持,還選擇回到家鄉與他并肩作戰。2019年,女朋友也從大城市辭職,考入白河一個鄉鎮成為一名基層干部。
雖然都在白河,但由于鄉鎮之間離得遠,他倆還是聚少離多。“有時候個把月都見不到一次,好像快忘記彼此長什么樣了”宋忠柱曾笑稱。2019年底,雙方家庭開始籌備二人的婚事,但脫貧攻堅正處于攻堅沖刺階段,宋忠柱常常忙得沒日沒夜,最終決定推遲婚期。好在,女朋友也非常支持他,“等貧困戶都脫貧了,咱們再結婚!”。
2020年2月,白河縣全縣脫貧摘帽。如今,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如期完成,他倆的婚期也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