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賀余環
初冬時節,陽光明媚。走進白河縣宋家鎮焦贊村榆瑞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200多只肥碩的白山羊正在山坡上悠閑地吃著青草。“這都要感謝國家的好政策,感謝鎮村領導的大力扶持!”看著羊群規模不斷擴大,張潤明打從心底里高興。
今年33歲的張潤明是焦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常年在外務工,沒有一技之長,又沒有文化上的優勢,只能干些苦力活,一年忙到頭,生活依舊捉襟見肘。聽說鎮村大力扶持產業發展,他便萌生了返鄉創業的想法。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潤明了解到鎮上有村民通過養羊致富,在和家人商量后,他將目光瞅準了山羊養殖。2017年初,他在老家建起了簡易圈舍,購入了20多只白山羊,開始了生態養殖路。為了養好羊,張潤明積極參加各類養殖培訓、查閱相關資料、向同行請教,通過不斷學習,他的養殖和防疫技術日益增強,養羊之路也越走越順。
隨著技術不斷成熟,張潤明發展產業的信心更足了。不甘貧窮的他,有了成立合作社擴大養殖規模的想法。
2018年,在鎮村干部的幫助引導下,張潤明貸了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購買了40只母羊,正式成立了白河縣榆瑞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在距離老家1公里的荒地上著手新建圈舍。同年10月,占地2000平方米的新羊圈正式竣工。
有了資金政策支持,有了父母幫襯,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他有了勁頭,更有了盼頭。3年來,每天清晨6點,張潤明便趕著羊群上山。在養羊之余,他還喂養了4頭生豬和十幾只雞,養殖收入加之產業獎補,為家庭收入提供了雙重保障。張潤明說,他這是趕上了好時代,好日子就要來了。
“每只母羊每年產兩次羊羔,小羊養大了賣掉,留下母羊繼續養。現在存欄的有200多只、年出欄100只,翻了幾番。山羊25元一斤,一只能賣到2000元,效益很不錯!”看著眼前的羊群,張潤明說,山里的自然條件優良,是山羊養殖的天然牧場,這里放養的白山羊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野草和農作物,是真正的純天然綠色食品,在市場上很走俏。每年12月白山羊出欄,不到1個月便被慕名而來的客商搶購一空。
為了節約養羊成本,他還就近流轉了15畝地,雇傭了2名貧困戶種植紅薯、黃豆、玉米、甘蔗等作物,這些糧食和秸稈為羊群提供了天然飼料,羊群堆肥可以再還田,形成了一條循環生態鏈。
“過完這一冬,等疫情徹底結束,我打算再加蓋一個羊圈,繼續擴大規模。”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張潤明靠念“羊經”發“羊財”,闖出了一條致富路,收入逐年提高,日子越過越好。2019年,白山羊出欄60多只,凈收入就超過了8萬元,張潤明一家也順利脫貧摘帽。村里很多人看到他養羊賺了錢,紛紛將目光轉向牛羊養殖,短短2年多的時間,焦贊村新增養殖規模戶10余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