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銀春 劉淑雅
白河縣麻虎鎮金銀村的村民們都說:馬書記是致富帶頭人,跟著他能致富。
村民們說的這個“馬書記”,名叫馬豐志。馬豐志有多重身份,“殘疾人”,金銀村黨支部書記,陜西花西拾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負責人。
11歲那年,馬豐志意外摔傷,因家境貧困和醫療條件落后,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左手截肢。“當時感覺天都塌了,從一個四肢健全的人變得身有殘缺,內心很痛苦,也很自卑。”馬豐志變得沉默寡言,下課躲在教室的角落內,盡量把左手縮在袖口里。也許是家人的鼓勵,也是骨子里的要強,馬豐志重新振作了起來:“不能向命運低頭,我一定不比別人差。正常人能做的我能做,正常人不能做的我也能做。”
25歲,馬豐志成了村里的黨支部副書記。2005年他貸款10000元發展養豬。2年間,由5頭豬80個平方米豬舍發展到30頭種豬600平方米圈舍,年出欄生豬400余頭,年利潤10余萬元。同時,他還擔任村防疫員,帶著村民一道養豬致富。2009年馬豐志又嘗試發展食用菌,縣殘聯將他的基地作為殘疾人創業示范基地,提供5萬元資金幫扶。2010年,占地3000個平方米的食用菌場建立,解決就業10余人,預計年產鮮香菇10萬斤。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0年7月18日晚,一場無情的大水把他的食用菌基地沖毀了,只剩下不足600平方米。因洪災鎮域斷水斷電,豬場嚴重缺水,生豬死亡180余頭。絕望過后重頭再來,災后重建后,他又迅速恢復了菌場建設。
“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動下這個念頭的馬豐志毅然辭去村黨支部書記職務。2015年,他組建了勞務隊伍,從事工程建設。施工隊大部分是本縣本鎮人,有貧困戶,也有殘疾人,他告訴他們要身殘志堅,人窮志不能窮。
2018年,馬豐志再次回到家鄉,創辦陜西花西拾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集華蜜蜂的養殖、蜂具加工銷售、蜂蜜、葛根、葛葉、葛花、花茶等產品研發、加工、包裝于一體的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產品研發深度結合的創業公司,由“電商銷售+中蜂養殖+農產品加工+勞務輸出”四大板塊組成,建立了面粉面條、蜂蜜、葛根茶加工3條生產線和3處中蜂繁育養殖基地,占地面積為6000平方米,解決就業38人。
“我的目標是通過公司發展帶動鄉親們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特別是殘疾人,我深知他們生活的不易,我想幫助他們早日脫貧。”馬豐志說。目前,花西拾農業公司已輻射帶動1000余戶貧困戶增收。
養蜂這一“甜蜜”事業是李永高命運的轉折點。50歲的李永高是西營鎮柳樹村人,因之前在煤礦務工患上塵肺病,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家里生活狀況每況愈下。2018年,花西拾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贈與他10箱蜂種養殖,并免費教授他養蜂技術。經過精心培育和管護,2019年收獲蜂蜜200余斤,年收入2萬多元。“患上塵肺病后,我還以為沒法掙錢養家了,是花西拾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我找到了新的希望,現在我不僅學到了技術,日子也越來越好。”
麻虎鎮“趕蜂人”中蜂養殖合作社通過花西拾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幫扶,2019年分紅獲得2萬余元。合作社負責人陳自瑤說:“公司對我的合作社幫助很大,不僅免費教授養殖技術,還以合同形式市場價保底收購純蜂蜜產品,讓我們安心養殖蜜蜂。”
馬豐志不但不怕吃苦,還有開拓精神。他注冊的“花西拾”商標品牌,已入駐淘寶、京東、一號店、美團團購、美團外賣、大眾點評團購、百度外賣、微店、拉手網和公司門戶網站等主流網絡銷售平臺實現線上銷售,建立線下實體店3000余個方便就近快捷配送。2019年,實現經營收入近2800萬元,其中電商銷售收入達2200萬元。
馬豐志身殘志堅,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2019年,蘇陜協作給予花西拾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10萬元項目扶持資金,2020年扶持資金20萬元。談及下一步打算,馬豐志說:“要借助互聯網平臺,著力培育發展一支以殘疾人為主的農產品網上銷售團隊,進一步帶動廣大群眾增收致富。全力打造花西拾‘富硒、綠色、天然、純正’商標品牌,助力白河特色農產品走向全國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