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靜 方圓
九月的清晨,陽光迷霧。在界嶺腳下的牧原羊場,幾百頭白山羊正等待著主人的到來。合作社負責人汪金延跟往日一樣,打開閘門,將它們放出羊舍,趕去山坡上吃草,看著它們個個肥碩健壯,長勢喜人,他開心得合不攏嘴。
“我們的白山羊主要以放養為主,肉質鮮嫩,吃起來有嚼勁,從最初的150多頭到現在存欄480多頭、年出欄200頭,要每年都這樣就好了,好日子就要來了。”看著眼前的白山羊,汪金延又算起了他的致富賬。
白河縣卡子鎮友愛村山高霧繞,植被覆蓋率高,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養殖條件。2012年在外闖蕩多年的汪金延,決定回鄉創業,在該縣農業部門和鎮村的大力支持下,四處籌集資金,購買了面積約10余畝地,創辦羊場,開展了白山羊生態養殖路。
回憶創業初期,由于缺乏養殖經驗和防疫措施,購買的20余頭養崽無一幸存,著實給了汪金延不小的打擊,然而他并沒有放棄。邀請養殖專家上門指導、自己參加養殖培訓、查閱相關書籍,汪金延不斷積累養殖技術和經驗,一年下來,白山羊發展到了150多只,讓他嘗到了“甜頭”,在2014年注冊了“白河縣牧源白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在他的潛心管理下,先后被評為了“縣級示范家庭農場”、“市級示范家庭農場”、“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017年被縣級部門認定為“縣級農業示范園區”。
“現在比以前好多了,在家門口務工,每個月都有固定收入,還能照顧上家里的地,真得是兩全其美。”談起汪金延,在園區務工的貧困戶汪家保感激地說。
現如今,憑著對養殖業的滿腔熱情和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汪金延養殖白山羊也闖出了一條致富路,養殖經濟效益在逐年增加,也成為了鄉親們的致富帶頭人。在“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下,他不斷擴大種養殖范圍,通過土地流轉、勞務務工、種養殖技術培訓、訂單收購茶葉鮮葉、生豬等農副產品的方式與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建立利益聯結長效機制,累計帶動當地農民養殖白山羊1000余頭,幫帶貧困戶30戶98人,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與貧困戶長期簽訂了“代種代養”合同,以“借羊還羊”的模式,在陳莊社區、鳳凰村、友愛村發放種羊150余只,輻射帶動了周邊貧困戶從事養殖業,帶領他們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