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賀余環
初秋時節,走進白河縣宋家鎮雙喜村天蓬家庭農場,一頭頭肥碩的小黑豬正在林間歡快地進食。“今年農場已發展林下天麻20畝、1.5萬余塘,預計年底出欄肥豬300余頭。”忙碌中的李玉堂向筆者盤算起了收入賬。
家住雙喜村的李玉堂,初中畢業后就外出務工。年底返鄉時,他發現家鄉變化巨大,退耕還林和大批群眾移民搬遷后,限制了大面積的土地和林地使用,不少失地村民的就業也成了難題。經過考慮后,他毅然選擇了返鄉創業。
在一番仔細考察后,他發現雙喜村氣候適宜天麻生長,可惜野生天麻產量低,如果發展人工種植不僅成本低、市場也好。在分析市場行情和做通家人思想工作后,李玉堂踏上了天麻育種技術的求學之路。
他努力克服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勤學技術、刻苦鉆研,學成后開始大規模流轉土地,動員村民共同種植天麻。在鎮村的大力支持下,李玉堂建起了家庭農場,自己育種,又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出售給愿意種植的農戶,為村民提供免費技術指導和兜底保價回收。
考慮到天麻成熟有周期,時間有富余,李玉堂又萌生了規模化生態養豬的想法,下決心要大干一場。2015年初,他湊足了2萬多元資金,購進了杜洛克、長白、漢江黑豬等不同品種的仔豬共50余頭進行野外馴養。為了找到深山里的優質放養場地,他爬遍周圍的每一片山林,走遍了溝溝壑壑,最終在自家林地邊建起了一座圈舍。
雙喜村山林植被豐富,天然青草飼料充沛,而且有各種各樣的野生中草藥,山泉純凈無污染,小黑豬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產出的豬肉肉質格外好。2015年第一批小黑豬出欄時,短短幾天就被安康、西安以及十堰等地慕名而來的客人搶購一空,讓李玉堂收獲了人生第一桶金。
“小黑豬不愁銷路,因為它香味濃郁、肉質鮮美、膠原蛋白含量高,每年不到年底便被訂購一空,成為餐桌上的搶手貨,更是讓我鼓起了腰包。”李玉堂信心滿滿地說。去年,天蓬家庭農場的林下天麻也喜獲豐收,9000斤的成品天麻讓李玉堂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今年已經是他種植林下天麻、散養小香豬的第6個年頭,他的天蓬家庭農場逐漸形成了規模,共同發展天麻種植的農戶已經輻射全鎮9村1社區,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農場免費提供天麻種植技術指導和回收加工,再進行統一出售。
“通過發展產業,還帶動了40多戶周邊老百姓脫貧增收,其中貧困戶就有26戶,這些貧困戶通過種植天麻、在農場務工,每年就能增收3000元到幾萬元不等,他現在可是村里的致富能人。”提起李玉堂,雙喜村黨支部書記李干贊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