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朱明富
車在白河縣倉上鎮石關村7組蜿蜒盤折的山路上爬了4公里,走進陳定海的高山養殖場,豬、雞、鵝等動物的叫聲交織在一起,在沉寂的大山中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兩年前,陳定海和另外20多戶人家搬進了社區或集中安置點,山上一些零星土地大多撂荒,成了幾個老人放牧牛羊的草料場,平時山上看不見炊煙,聽不見人聲。自從陳定海回來開了養殖場后,這里像春風吹醒了百靈,一下變得“熱鬧”起來。
今年31歲的陳定海和妻子長期在河北板廠務工,經過多年打拼,夫妻倆從掙錢養家到自己開璇車加工板料,當上了小老板。今年,原準備過完春節就去河北的陳定海,被突然的疫情打亂了計劃。在焦急等待板廠復工的日子,他目睹了家鄉的發展變化,特別是政府大力發展歸雁經濟,通過招商引資,以優越的扶持政策,吸引外出能人返鄉創業的情況后,他最終決定在老家山上發展養殖業。他的創業夢想,得到了政府及相關部門和包聯干部的傾力支持。
萬事開頭難,上山的公路一遇雨天,拉運砂石材料上不去,村上及時出動挖機平整路面,保證了豬場正常施工。沒有動力電,鎮供電所集中人力物力,專門調回一批油木電桿,所長李明安帶領員工們頂著烈日酷暑,翻山越嶺實地勘測,標定線路,清除沿途障礙物,加班加點地搶施工趕進度,四天時間里為養殖場架設了一條3公里的四相動力專線。
鎮干部秦宏新是陳定海的老鄰居,也是他回鄉創業的定點幫扶干部。他平時除了聯系對接修路、拉電這些事宜,更是把陳定海的事當自己的事一樣操心。養殖場修路占用了他家的柴朳,陳定海讓他出個補償價格,他想都沒想說:“要啥補償,剛開始創業不容易,我們都應該支持你,好好干,把產業做大做強就行了!”
在新建的1200多平方米豬場里,母豬孕期養殖區、產房和育肥肉豬飼養區按技術要求設施齊全。引進的70頭母豬都是優良品種,有30頭懷孕母豬一個月后將陸續進入臨產期,到明年春后,第一批生豬就能出欄,存欄量將達到600頭。“都說做事開頭難,但有當地政府的支持,為我的養殖場建成投產贏得了時間,也讓我對今后發展有了信心!”陳定海感激地說。
由于山場條件好,草料資源豐富,陳定海還養有黃牛7頭,山羊20只,林子里放養了500只跑山雞,由30只大鵝保護著雞群安全,也省去了人工看管的費用。陳定海還流轉了幾十畝土地,用豬牛羊糞種植糧食草料,實現生態循環利用,一個生態種養循環產業鏈初具雛形。
政府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近年來,倉上鎮一直致力優化營商環境,盡力為企業排憂解難,從簡化程序辦理,到提供資金支持,從協調場址用地到水、電、路配套服務,始終秉持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把急事辦快,把大事辦成的態度,努力讓創業者有舞臺,讓投資者有回報,用最實際的行動幫他們實現創業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