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朱明富 黃菲
近年來,白河縣倉上鎮為安置搬遷群眾,組建了1個農村社區、1個城鎮社區、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221戶3972人,陜南移民搬遷1920戶5863人。
為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鎮村及社區干部入戶聽取群眾對易地扶貧搬遷后的所需、所想、所要、所盼。在摸排遍訪中,發放征求意見表3000余份,了解掌握群眾提出的意見和訴求200余條。對照收集的信息,通過做強農旅產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人崗精準對接就業等舉措,有效破解了搬遷群眾在新環境下的“憂、困、疑”發展難題。
每天清晨七時,白河縣倉上鎮天寶巴山·云智能民宿建設工地上,呂昌安簽完到后,就領著一幫工人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49歲的呂昌安,是砌石坎的一把好手。2017年,呂昌安一家從天寶村六組搬遷至紅花社區,妻子在山下照顧三歲的女兒,19歲的大兒子即將參加高考,而他在山上成為園區的工人。今年,呂昌安的舊房也被納入巴山·云智能民宿改造計劃,工程上馬后,他就在工地上當帶工班長。
“這幾年,天寶園區在持續擴建,我也一直在這里上班,公司很照顧我,每月4000多元的工資,上班離家近,所以,我一直沒有外出務工。”呂昌安告訴筆者。
同在園區上班的林獻國、林彬彬父子,2016年從天寶七組搬遷至裴家社區,林獻國是一名灑水車司機,兒子林彬彬是天寶酒店的廚師,父子倆一個月工資加起有7000多元。林彬彬工作忙了就住在酒店,父親林獻國則是每天騎車上下班。閑暇時,他們也到社區廣場轉轉,看看社區大媽們的廣場舞,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十分愜意。
天寶園區升級AAAA景區后,旅游設施不斷完善,服務功能更加多樣,僅餐飲、住宿、保潔、服務等項目,就為10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解決了搬遷群眾樂業安居問題。
“我今天跟江之南毛絨玩具廠簽了上崗協議,以后,就在社區上班,不僅能照顧孩子上學,還能賺錢。”今年46歲的陶克紅原是東莊村六組村民,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至紅花社區。今年疫情過后,社區舉辦的人崗對接招聘會,幫她解決了“沒事干”的憂慮。
有1.2萬居住人口的紅花社區,規模不等的商業經營主體達30家,通過政府組織的人崗對接招聘,僅萬家、大寶、時尚美、新時代4家超市商場,就給110多名搬遷居民找到了就業崗位。2016年以來,倉上鎮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4家社區工廠、3家工業企業、20余家農業市場主體,讓1000多名搬遷群眾實現了“安居樂業”的夢想。
為及時了解人崗需求情況,紅花社區還專門設立了就業推薦崗,凡是有就業需求的搬遷居民,隨時到社區咨詢備注,工作人員會第一時間發布求職信息,趕上“趟”了,當天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此外,通過公益崗選聘,在各村社區充實護林員、護河員、道路保潔員隊伍,為更多搬遷群眾疏通就業渠道,創造增收條件。
“我們在社區建立了求職檔案,今后,還會把未就業群眾一對一地推薦到相應的用人單位,確保每一個搬遷家庭中的勞動人口都有事做,有班上,能致富。”鎮黨委書記王永重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