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馬運溧 趙芝敏
“在村‘兩委’的幫助下,我順利脫了貧,現在社區的志愿者們又經常到我們村來表演節目,指導我們搞好環境衛生,幫助銷售農產品,真是太感謝他們了!”白河縣城關鎮鄭家國戴著大紅花坐在人群中看著臺上的節目,臉上的笑容格外燦爛。
“我們社區32名黨員干部與安槐村64戶貧困戶‘結親’,通過文藝表演、政策宣講、環境衛生‘四凈’行動,進一步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凝聚攻堅合力。”清風社區黨支部書記黃金麗說。
近年來,白河縣城關鎮在奮力完成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硬件任務的同時,堅持將群眾扶志扶智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堅持以黨建領航“好民風”,深化社會治理,創新推行城市社區結對幫扶貧困村“四聯四促”新模式,常態化開展道德評議會、新時代文明實踐、模范表彰等活動,把道德評議會開進農家院落,積極引導群眾講文明樹新風。
連日來,該鎮“四聯四促”活動在結對村(社區)輪番上演,惠及群眾3000余人,同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也在16個村(社區)全面鋪開,常態化開展文藝宣傳、矛盾調處、環境整治等志愿服務活動,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現在來到牛角村,大家一定舍不得離開,不僅村容村貌美起來了,而且民風也越來越好。”說起村里的變化,村民羅顯遠感觸頗深。
過去的牛角村,是全鎮的“問題村”,人口多、衛生臟、民風差……針對這些現象,該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通過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院落會等形式,充分發揮“一約四會”作用,通過道德評議、評選星級文明戶、培樹先進典型等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民風建設等內容生動形象地繪在村主干道的外墻上,形成了一面面會說話的宣傳教育“文化墻”。文化墻與現代民居交相輝映,讓整個村子“思賢向賢”的氛圍更濃了。
“六組的劉忠明,干活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動不動就去村上要救濟,我建議把他評為‘后進典型’。”在城關鎮向榮社區的道德評議會上,群眾圍坐在一起暢所欲言,圍繞村內“誠、孝、儉、勤、和”正反典型展開激烈的討論,現場氣氛異常熱烈。
劉忠明是該社區六組的貧困戶,去年的一次道德評議會幫助他認清了自己的問題,他的“懶病”在今年“痊愈”了。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他目前在白河縣逸酒酒廠務工。“我現在每天有150元的收入,養家糊口靠自己、靠勞動,才有面子。”劉忠明說。在前不久的新民風表彰大會上,他還被評為了“勤勞致富標兵”。
“把道德評議會搬到了村組院落,將政策宣講、工作落實、矛盾糾紛調處與道德講堂、模范評選相結合,和群眾一起拉家常、抒民意、共探討,聽取群眾真實心聲,收集民意并為群眾排憂解難,同時把當前各類扶貧政策給廣大群眾宣講到位,拉近了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向榮社區黨支部書記黃漢高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