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銀春 王娜
2019年12月,捷報頻傳,白河高級中學在由世界教育機器人“WER2019賽季世界錦標賽”中奪得高中組一等獎,在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CSP-J/S中獲優秀組織獎,3名學生獲得獎項,獲獎人數居全市高中第一。
在白河,白河高級中學不僅是白河的地理標識,更是白河人的精神指引。
最好地塊給教育,最氣派的建筑是校舍,白河高級中學是白河狠抓教育、重視教育的縮影。誠如縣委書記陳暉所說:“教育承載著21萬白河人的希望和未來。辦好教育既是最基本最普惠的民生,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興縣富民的治本之策,我們不斷推進教育優先工程,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最優質的教育,不讓一個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教育先行 斬斷貧困深根
白河縣地處陜、鄂交界處,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自然條件極差,素來缺地、缺水、缺土。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土無三寸厚,地無百畝平是這里的真是寫照。
貧瘠的產業基礎,迫使很多人外出務工,有著21萬人口的白河縣,外出打工人數曾一度超過全縣總人口的60%,人才的匱乏制約了當地發展,同時走出去務工的青年由于缺乏知識和技術,也只能從事體力勞動。
黑向軍一家住在白河最偏遠貧困的安樂,由于交通偏僻家里貧困,僅有的幾畝薄田,不足以養家糊口,為了維持一家生計,黑向軍夫婦常年在河北打工。因為從小沒上過多少學,吃了沒文化的虧,只能出力氣掙錢,有了孩子的黑向軍下定決心要把兩個孩子培養成才。
讓人欣慰的是,考入白河高級中學的兄弟倆,把學習當做改變命運的一種方式。十幾載的寒窗苦讀終換回了一份飽凝著奮斗與心血的錄取通知書。2018年高考,黑明梁以696分考上清華大學,成為全安康市唯一一名被清華大學錄取的學子。同時,他的雙胞胎哥哥黑明棟以669分如愿進入了理想中的浙江大學。
幾代人的真實經歷,讓白河人在貧困中悟出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唯有學習才能走出大山的真理。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縣財政收入每年不到1億元的現狀下,縣委、縣政府堅持發展教育事業,縣長直接主管教育,堅持“教育發展優先規劃、教育經費優先預算、教育資源優先配置、教育用人優先招錄、教師待遇優先改善”的工作原則,多方籌措,硬是摳出來4億元,建成可容納5000名學生的白河縣高級中學。
縣財政每年將教育各項經費和配套資金全部納入預算,并設立教育發展專項資金。從2012年起,將每年新增財力的50%以上用于教育事業發展,預算內教育支出占全縣一般預算支出的30%以上,每年用于“兩免一補”、營養計劃等方面的配套投入,占縣財政收入的40%左右。
一直以來,白河縣委、縣政府堅持實施“科教興縣、人才強縣”戰略,認真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各項舉措,全力推動各類教育均衡協調發展。連續多年,白河縣設立“高考勵志獎學金”、“園丁獎”、教育質量獎、科技創新獎等獎項,所有資金全部納入財政預算,每年縣財政拿出300萬元獎勵優秀學生、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和優秀教師。
學校要發展,質量要提高,教師是核心。白河高級中學非常注重教師的培訓培養,大力實施“青藍工程”、“名師工程”,三年來共招錄補充高中教師42名。加強高中學校校長和教師培訓工作,加快三級三類骨干教師體系建設。近年來,培養省市縣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和名師91人。
示范中學 發揮示范效應
遠眺白河一中新校園,一座高43米、長120米的堤壩蜿蜒曲折、雄偉壯觀。殊不知這所學校在全縣25角度以上的土石山區占95%的情況下,鑿4道山梁,填3條深溝,平整土地7830平方米,600多根錨索蠟燭組成擋墻大壩,建成16萬平方米的校園。
2011年,縣委縣政府以“小縣敢辦大教育,窮縣能辦強教育”的膽識,弘揚“三苦”精神,舉全縣之力,按照省級示范高中標準選址新建高級中學。
白河縣把最好的土地留作學校用地,最好的環境給學校,有限的經費也是先緊湊給學校用。“三苦”精神延伸到了教育領域,通過“領導苦抓、教師苦教、學生苦學”,最終換來了白河教育的“幸福紀”。
如今,高端大氣的教學樓、現代化的電子白板、溫馨舒適的學生宿舍、功能齊全的興趣部室,自動化的辦公設備,國家一類標準的實驗室,多媒體智能化的現代教學管理設施,白河高級中學在綠樹掩映下猶如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點綴在青山綠水間。
早上六點起床、七點半出操.....十點半休息,高三物理老師謝培成的一張作息時間表清清楚楚標注著全天12個半小時的工作規劃,一天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度過的。
每年開學,每個班級都會召開一個“診斷會”,所有的代課老師要對全班的學生進行分析,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討論,讓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化的開發。教學過程中白河高中的老師也是手把手教,不讓一個學生產生似懂非懂的感覺,讓學生把基礎都打牢、扎實。
在白河高中明確規定,沒有高三教學經歷的教師全部要求手寫教案,其他教師至少有一本手寫教案,“三表”、作業練習試題評講、試題分析等要寫在手寫教案上,書寫要規范。不僅要求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過程,特別要求教師要重視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積極性。
正是有許許多多像謝老師一樣的園丁,如此細致嚴格的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人才走出白河,才能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尤其是高考質量逐年攀升。
以小見大,從白河高中的發展足以窺見到白河縣全域教育的發展。新建一所高中,盤活城區教育資源。縣城的城關中學、城關小學、幼兒園實現梯次搬遷,有效解決了城區學校長期存在的教育用地緊張問題,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近5年,白河縣改擴建和新建中小學32所,整體遷建學校5所,新建公辦幼兒園11所,新增校園面積380畝,建設標準化操場22個,推動了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提升。
學子反哺 建設美麗家園
“我們安槐村在脫貧之后的下一個目標是什么,發展道路該怎么走?”7月14日,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暑期基層實踐支隊隊員李豪的精彩宣講,贏得了城關鎮安槐村群眾的陣陣掌聲。
清華學子之所以能來到白河開展暑期實踐,得益于白河學子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項溪。
吃水不忘挖井人,名校學子戀故鄉。2017年6月,市人社局赴京與來自8所高校的安康籍學生代表進行座談交流。會上,項溪建議,近年來,清華大學一直和地方城市共建短期鍛煉基地,希望讓清華大學掛職基地落戶安康。經過近一年的溝通協調,項溪來回奔波于清華校園和安康之間,最終促成簽約。
“不管身在何處,我永遠望不了家鄉養育,能為家鄉的建設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深感自豪。”項溪高興地說道。
教育,為白河的孩子們架起了走出大山實現理想的天梯,同時,也開啟了一扇回家的大門。這不,縣委縣政府打造的“歸雁工程”又把從白河走出去的人士吸引回來,投資興業,反哺家鄉。
在白河縣的市第四屆人大代表中,有一位最年輕的“90后”農村小伙兒,他個頭不高,有幾分帥氣,言談舉止中透出精干,他就是市人大代表雷豪。
2015年,辭去萬科集團月薪8000元高薪工作,毅然返鄉創業,通過半年的考察調研后決定發展香椿種植這一綠色環保的特色產業,成立春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領倉上鎮4個村200多名群眾開啟了脫貧致富夢。
談及辭職回鄉創業,雷豪說:“我是白河高中走出的學子,看到家鄉的群眾還處在貧困當中,恰逢脫貧攻堅之時,能夠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致富,為家鄉的發展添一塊自己的磚,我覺得十分值得。”
“我有幸被評為全民創業標兵,感謝我的家鄉為我提供這么好的創業環境,同時也非常高興能在生我養我的地方有一番作為。”在白河縣“全民創業標兵”表彰大會上王賢磊代表獲獎者發言時這樣說道。
提起王賢磊,大家都會說起他創辦的艾美式快餐店,但同時他還是白河縣高中07屆學生。
對于母校,王賢磊十分感謝學校老師的培養,正是有了高質量的教育,才讓一個農村孩子走出大山,并且能有自己的事業,同時還能有機會反饋自己的家鄉。如今,他的快餐店吸納20多個青年就業,并且幫助他們學習技術。
“天邊飄過故鄉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喚……”建設美麗富裕新白河,是全體白河兒女的共同心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返鄉大學生回鄉創業,為白河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吸引更多學子回鄉發展,縣委、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讓學子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得好,促進更多資本、人才、技術到白河聚集。
柯昌勇,白河的“小名人”。雖剛過而立之年,他所創辦的秦大山葛業已走出陜西、走向全國,葛根茶成為中老年人降“三高”的首選,并常年吸納500余名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說起回鄉創業的初衷,柯昌勇這樣說,“白河養育了我,讓家鄉人在增收致富的同時,擁有健康的體魄,是我最大的心愿。”
人間最美是故鄉。大批白河學子的回歸創業之舉,為白河經濟帶來新鮮血液,以先進經驗培育市場,促進市場競爭邁向更高層次。故鄉的建設涉及到方方面面,歷時彌久,需要每一位白河學子,做出無私的奉獻,共同努力建設家鄉,成就自我價值,與父老鄉親共享幸福生活,讓故鄉變得更美麗。
“窮縣勇辦強教育、小縣敢辦大教育。我們將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對內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對外高質量轉移人口,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同時,鼓勵更多學子學成歸來,反哺家鄉。”縣長李全成堅定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