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田宇
白河縣宋家鎮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創新開展“草根講堂”宣講活動,聘請“草根宣講員”普遍宣講黨的理論、方針政策、典型事跡,通過“鄉音”傳“黨音”,教育引導黨員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鄉音”傳遞“好政策”
“鄉親們,咱們現在有吃有穿有住,日子都好起來了,貧困不光榮,咱們可不能把貧困戶的帽子傳給兒孫,以后萬一有了困難,黨和國家還是會關心我們,有什么好擔心的呢?”磨坪社區的院落會上,退休老干部柴敦科給部分對脫貧尚有疑慮的群眾吃下了一顆定心丸,解開了他們對脫貧退出工作的心結。
這不是柴敦科第一次跟隨駐村工作隊一起宣講政策了。科技局副局長的職務上退休的他今年已經67歲了,他公道正義、德高望重,鄉親們都尊稱他一聲“柴老”。多年工作學習給他積累了扎實的理論知識底蘊,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觀念使他的知識庫常用常新,割舍不了的鄉情讓他的語言充滿了泥土的氣息,這使他在做群眾工作中有理、有據、有情,群眾對他的話也格外信服。被納入“草根宣講團”后,他按照群眾的政策需求,認真組織準備,把群眾需要的醫療、就業、搬遷、產業發展等政策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宣講出來,群眾能聽懂、能領會、能運用,政策知曉率、群眾滿意度和對工作的支持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鄉音”播撒“好民風”
“熬湯送藥,端茶遞飯,內外打掃,洗換被單,晴天日頭曬,雨天火烤干。”在宋家鎮焦贊村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暨第一屆“樹敬老之風,促社會和諧”重陽節文藝演出活動上,貢宗貴講述的方學蘭感恩養育之情、贍養臥病在床的外爺外婆的先進事跡,讓現場群眾紅了眼圈,紛紛為她孝老愛親的行為和美德點贊。
焦贊村支部書記貢宗貴發現,給老百姓宣講各級先進典型時,老百姓總覺得那些典型人物離自己太遠,“說我認不得、指我看不到。”被聘為草根講堂宣講員后,他摸索著用“順口溜”這種老百姓愛聽、愿聽、聽得懂的方式,來講述身邊的先進事跡,用身邊的任何事感染、教化身邊的人。利用休息時間,他以《身殘不失男兒志 輪椅上面樹標桿》編寫了焦贊村民、省級脫貧攻堅自強標兵陳登傳身殘志堅、奮力脫貧的感人故事。“登傳雖是個殘疾人,他也不愿別人小看。何況手腳齊全的人,更要靠勤勞吃飯。不能坐吃等靠要,扶貧絕不養懶漢。”通俗易懂而又鏗鏘有力的話語鼓舞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也播撒了自強不息、勤勞致富的好民風。
“鄉音”禮贊“感黨情”
“有病國家給你看,不要自己出大錢;家家戶戶住樓房,吃喝不愁有保障;中央政策都全面,百姓個個都喜歡。”和著節奏明快的鼓桶敲擊聲,太平社區居民孫頌庭唱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話。“這不是老孫嗎?唱得好!”和宋家鎮文藝活動演出一起巡回各村宣講的孫頌庭贏得了滿堂彩。
老孫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熱愛文藝,擅長各種地方民俗歌曲的表演,被納入“草根宣講團”后,老孫在鎮黨委的指導下,認真研讀相關政策,嘗試將自己編寫宣講內容并填入民俗歌曲曲調中,將宣講內容“唱出來”,一經演出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他用老百姓的“大白話”、“大土話”,將老百姓切切實實享受的優惠政策點出來、數出來,將對黨的一片感恩之情道出來、唱出來,引起老百姓的情感共鳴,共同禮贊“感黨情”。
目前宋家鎮已開展10余次“草根講堂”宣講活動,1200余名群眾現場聆聽,極大提高了群眾對政策的知曉率和對各項工作的滿意度,推動主題教育取得實實在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