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賀余環 貢宗貴
這幾天,老陳從早到晚忙得不著屋,家里20多頭肥豬要按時喂食,還有十幾頭仔豬剛剛斷奶需要照料,地里的五六畝紅薯也已經成熟,這一大擔子活都得他一人操持,常常要忙到深夜。
老陳全名叫陳友明,家住白河縣宋家鎮焦贊村“黃土嶺”。13年前,陳友明夫妻二人感情破裂離婚,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使他備受打擊。自此以后,他再不想著打工掙錢,而是走上了漫漫上訪路,多年來,他曾頻繁到鎮、縣上訪,不管是哪一級領導、哪個單位的干部,見到就纏著鬧訪、變著法要錢。這樣一來,村民也不愿跟他多打交道,老陳成了大家口中的“上訪戶”。
2014年因家庭困難,陳友明被識別納入貧困戶。鎮、村干部們輪流上門給他做思想工作,揣著一顆真心替他謀致富出路,逐漸解開了他內心深處的思想疙瘩。考慮到老陳家里的特殊情況,村干部又主動上門動員他去參加縣人社局組織的貧困戶種養殖培訓。
這一學,老陳的腦袋可算是“開了竅”。回家后,也不嚷嚷著上訪了,開始琢磨著養羊掙錢。“上訪解決不了問題,我要干點正經事業營生。”說干就干,老陳一咬牙就買了十幾只小羊,開始放羊謀生,資金周轉不來,他就在信用社貸了5萬元貼息貸款。2016年,陳友明還被村上評選為生態護林員,農忙之余,老陳就忙著巡山。這些年,陳友明靠著養羊、喂牛,不僅償還清了前些年建房欠下的大部分費用,供出了兩個大學生,前些年還被村上評選為小組組長,幫著村干部向農戶宣講扶貧政策、化解鄰里糾紛。
今年年初,老陳又轉行養起了豬。養豬之初,他購入了三頭大母豬和一頭種豬,靠著精心養殖,一年來,母豬共計產下70頭豬仔,上半年豬仔就賣了40來頭,現在豬欄里還有30來頭豬。“這些小豬仔一開始斷了奶不適應,我都是買著奶粉喂,小時候喂得好一點,以后才好長。現在我的豬廠剛剛起步,靠的就是信譽。”今年養豬市場不景氣,可老陳家賣出去的豬都能健康長大,這一來,老陳家的豬可就“出了名”。養豬買糧成本高,老陳就在流轉的土地里種上了六七畝紅薯。“我把地流轉給花卉基地,每年不僅有土地流轉金,人家還允許在里面種紅薯。”他粗略地統計了一下,除去各種成本,今年養豬能賺四五萬元。小兒子也從學校順利畢業,前往安徽某制造公司實習,老陳肩頭的膽子也更輕了一些。
面對今年脫貧摘帽,陳友明鄭重地說:“是時候脫貧了,如今黨的政策這么好,我也要加緊干,爭取明年能繼續擴大養豬規模。”這些年老陳的變化,父老鄉親們都看在眼里,說他是從“上訪戶”變成了“產業戶”,紛紛為他豎起大拇指。“我現在只想把前幾年上訪浪費掉的日子補起來,把產業做得更大更好,不辜負黨的好政策和鎮上、村上的好干部。”如今的老陳憑借著“敢闖敢干”的勁頭,重新迎來了充滿希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