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沛 李豪
“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這句歌詞,用在白河縣城關鎮牛角村的黃緒蓮身上,最貼切不過。她通過蜜蜂養殖,用自己一點一滴的勞動,帶著家庭越過絕望,飛向希望的彼岸。
2015年,黃緒蓮的丈夫右腿粉碎性骨折,而一同在外務工的她,也因意外導致左手食指受傷。無奈之下,夫妻倆只好回鄉治病休養,也因此失去了經濟來源。
上有80歲的婆婆,下有正在西安讀大學的兒子,這個家庭頓時陷入了貧困,焦慮、迷茫、絕望的情緒隨著生活的重擔一起壓得黃緒蓮喘不過氣。
“出不了門,掙不來錢,是農民,那就干農活養家糊口吧!”抱著這樣的想法,黃緒蓮從養兔子開始,發展種養殖業。2018年初,她參加了鎮里的中蜂養殖技術培訓,掌握了養殖技術后,貸了5萬元產業扶貧貼息貸款,開始養蜂。
本以為很快就能致富,沒想到先迎來一場考驗。2018年5月,山中胡蜂成災,雖然黃緒蓮整日戴著面罩拿著蠅拍巡查,但還是有好幾箱蜜蜂被胡蜂咬死。
看著空蕩蕩的蜂箱、死掉的蜜蜂,黃緒蓮的眼淚啪嗒嗒往下掉。本以為只要了解蜜蜂的習性、學會分箱、照顧好蜂箱冷暖,養蜂就能一帆風順,不曾想還有胡蜂、蛤蟆這些天敵。
那一天,黃緒蓮徹夜未眠,陷入繼續養蜂還是另謀出路的兩難境地中。“80歲的婆婆都還在替我放牛,我們若是出了門,誰來照顧她?都說創業難,這大概就是老天爺給我的考驗,我就再努力一把,試試看!”心一橫一咬牙,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她就帶著干糧出了門。她來回穿梭在幾十個蜂箱之間,只要有胡蜂來襲,她就拿著蠅拍使勁打。一天下來,黃緒蓮胳膊酸痛,皮膚曬得發紅,還好剩下的幾十箱蜜蜂得以保全。
天熱時,黃緒蓮給蜂箱周圍灑水降溫;天冷時,用四處收集來的破棉襖蓋住蜂箱保暖。分箱時,半夜一個人背著蜂箱走到一公里開外漆黑的山上。鄰居們都說她是把蜜蜂當成了自己的兒女一般悉心照料。
如今,黃緒蓮家種植甜桿15畝、玉米5畝,養牛6頭,養雞30只,養蜂100箱,在村干部的協助下牽頭成立了白河縣百花蜜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所產蜂蜜銷往西安、深圳等地,年收益近2萬元。
現在兒子畢業工作了,黃緒蓮有了新的夢想。“我現在最大的希望,是能幫助兒子在大城市里買房成家。”說完她咧著嘴笑了起來。因為常年勞累、皮膚曬得黢黑的她,依舊像蜜蜂一般勤勞地揮動“翅膀”,釀出美好生活的“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