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豪 聶艷秋
人們常常說“90后”是有個性的一代人,是能享福不能吃苦的一代人,是農村留不住的一代人。但是,出生于1991年的標準“90后”青年吳遠新卻是一個例外。
吳遠新是白河縣城關鎮群力村土生土長的農村娃。2007年,剛剛初中畢業的他便踏上了去往河北廊坊的火車,開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2014年,隨著“大眾創業”浪潮的興起,吳遠新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現在農村發展形勢越來越好,為什么不想辦法在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實現致富夢呢?”
說干就干,2015年10月,吳遠新踏上了回鄉的列車,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經過一番考察,吳遠新瞄準了父親從事多年的養牛產業和種植業。跟其他創業新手一樣,他遇到了資金短缺、道路不通、缺乏技術等一系列難題。
聽說養牛大戶吳富根的兒子要回來子承父業,群力村黨支部第一時間找到了吳遠新。在了解到他想擴大規模建廠后,村“兩委”采取系列措施進行幫扶。幫助吳遠新成功流轉土地400畝,3公里的產業路也修到了廠門口。經過幾個月的籌備,2017年,占地1000平方米、總投資200余萬元的白河縣遠大種養殖農村專業合作社紅紅火火開張了。合作社在發展畜牧業之外,還種植油葵、甘蔗等經濟作物,并吸納了29戶84名貧困戶以土地流轉、基地務工、入股分紅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辛苦得到回報,2018年,吳遠新不僅還清了大部分欠款,還向29戶84位貧困戶分紅9萬元。“我這一年土地流轉費加上在合作社務工,能掙個八九千呢。這些活,咱干了一輩子了,以前也就夠自己一口吃的。現在不但能養活自己,還能有富余嘞。”在遠大合作社務工的63歲貧困戶鄭慶恩樂呵呵地說道。
合作社的盈利讓吳遠新樂開了花,但更讓他高興的是,通過城關鎮政府的大力支持,遠大種養殖農村專業合作社被評為“遠大畜牧縣級農業園區”,還獲得蘇陜協作扶貧專項資金支持,吳遠新本人也通過村黨支部的考察,成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
目前,遠大合作社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新種植甘蔗300畝、天麻600平方米,養牛60頭,2019年預計實現盈利100余萬元。“我父親是老黨員,我自己也成為了入黨積極分子。自己生活改善了不算啥,我一定要把合作社、遠大園區發展好,繼續壯大規模,帶領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吳遠新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躊躇滿志。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如何讓村子里89戶252人早日脫貧成了村‘兩委’的頭等大事。我們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堅持因地制宜,選擇基礎條件好、技術成熟的種養殖業進行重點扶持,深入推行‘村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扶貧模式,堅持在產業鏈上抓黨建、在脫貧攻堅第一線上抓黨建,趟出了一條‘黨建帶產業,產業促脫貧’的新路子。”群力村黨支部書記李功米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