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久剛
碧水青山間,連片的桑田郁郁蔥蔥,茂密的山林里,蜜蜂飛舞,夏至時節,走進白河縣中廠鎮大坪村,隨風搖曳的桑樹林青翠欲滴,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映入眼簾。只見農民朋友們正在桑園田里麻利收割新鮮桑葉,給“蠶寶寶”準備伙食。
白河縣中廠鎮大坪村屬于典型后高山區,四面環山,自然條件差,群眾生活相對困難,是一個比較偏僻貧困的鄉村。多年來村里都以養蠶為主,收入低,村民為了改變貧困經濟面貌,發展主導產業,中廠鎮大坪村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發展桑蠶養殖,由于歷史的變遷,桑園面積由1200畝下降到700畝,2018年大坪村兩委班子瞅準產業化扶貧發展思路,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保持養蠶產業的優勢,計劃用五年時間養蠶達1000張,幫助全村群眾發展蠶桑產業,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近年來,大坪村通過土地流轉園區技術革新、市場主體帶動、工廠化養殖、老百姓受益,把蠶桑產業作為該村轉型升級、精準扶貧的主要渠道,大力引導農戶種桑養蠶。如今走進大坪村,處處可見連片的桑樹種植于道路兩旁,“懶喂豬、勤養蠶,三十六天見現錢”,一句在當地的順口溜道出了蠶桑產業“用時短、見效快”的特點。蠶桑業重新煥發生機,成為大坪村蠶農脫貧致富的“金飯碗”。
大坪村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蠶桑產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不可復制的資源優勢,但是養蠶對于村民相關的素質要求很高,如何讓村里的貧困戶通過養蠶致富脫貧才是難題。對此,村兩委班子完善“強化管理、科技提效”的工作思路,于今年成立了白河縣大坪村蠶桑開發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實行產供銷一條龍,從根本上解決了部分貧困戶信心不足、抗風險能力不強、增收不穩定等問題。最大的增加蠶農收入,提高興桑養蠶的積極性。
有幸來到一家養蠶戶的兩間育蠶室里看到,白白胖胖的蠶正貪婪地吃著桑葉,發出“嘶嘶嘶”的聲音,它們正在為成繭做最后的“沖刺”。“我家一共有兩畝三分地的桑園,用來喂蠶能管夠。”“種桑養蠶產業讓我們找到了產業發展的方向。”四組村民胡承全說,家里三口人,年養蠶6張,是村里貧困戶。五組張義兵,年養蠶12張,是村里有名的貧困戶,“這兩年我們村很多家都學著養蠶,一張蠶種大概能出80斤至85斤蠶繭。去年我們家光靠養蠶收入過2萬元。”五組劉仁兵在外出打工受傷,回家發展養蠶,如今發展養蠶20張,收入近4萬元,“我今年48歲,種桑養蠶產業非常好,比種玉米、稻谷,外出打工效益好多了。”劉仁兵言語中難掩喜悅。
據了解,白河縣大坪村將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引進先進技術種桑養蠶,帶動農戶發展桑蠶產業,并創建品牌,把大坪打造成為桑蠶主導產業村,以此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和脫貧致富。
截至目前,大坪桑園面積累計發展到650畝,栽桑養蠶戶發展到 40 戶,共養蠶150張,產繭6000公斤,實現產值24萬元。帶動全村60戶貧困戶180人依靠養蠶摘掉貧困帽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