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吉勇 ) 讓患者減輕就醫負擔,破解看病“擁堵病”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均衡布局,打通上下轉診渠道,讓患者“下沉”到基層,建立有序的就醫秩序是白河醫改的目標。圍繞這個目標,縣醫院和縣中醫院各顯神通。
縣醫院上找“三甲”幫手
縣醫院與湖北省太和醫院聯合建設耳鼻咽喉科、重癥醫學科,填補了白河沒有重癥醫學科的空白。與安康市中醫醫院聯合建設兒科、急診科,并根據縣醫院兒科和急診科發展的需要,長駐或定期派出專家全方位指導和坐診。同時和十堰人民醫院協作開展血液透析業務,建立縣級重點專科血液透析科。通過“互聯網+醫療”與北京煤炭總醫院建立“護心云”工程,極大的方便白河廣大心臟患者問診治療。通過與“三甲”醫院的技術協作聯合,為縣醫院輸入科學的管理理念、先進的醫療技術、培養優秀的專業人才,使其在較短時間內技術水平、診療人次、服務質量等得到明顯提升,并逐步達到優勢專科的運行水平。
縣醫院下拉基層助手
2016年,縣醫院投資50余萬元,組織醫療資源,提供專家支持,借助互聯網平臺,打造了全縣心電網絡診斷中心,搭建出一條“心電診斷高速路”,實現了縣域內萬千群眾不出鎮就能享受上級醫院服務的目標。縣域心電網絡診斷中心,以該院為中心、覆蓋縣域內所有鎮(中心)衛生院。心電網絡診斷中心由中央監測站、遠程采集器、移動終端設備組成。當基層醫療機構有心電診斷需求時,采集器會記錄下瞬時心電圖并以實時傳輸的方式傳送到心電網絡診斷中心,經有資質、高職稱的醫師診斷后,簽發診斷報告,并點對點發回各鎮(中心)衛生院,再由衛生院自行打印診斷報告。這條“診斷高速路”,讓更多的患者避免了舟車勞頓以及排隊繳費就診的情況,為更多的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間。縣醫院將爭取更多城市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豐富醫聯體合作內涵,建設區域影像、檢驗、病理、消毒供應等共享中心,實現醫聯體內信息互通、檢查結果互認、遠程就醫,逐步實現了醫療資源共享,提高了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降低了醫療成本,向廣大老百姓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優質、價廉的診療服務。
縣中醫院“秦楚聯姻”一家人
2013年10月,縣中醫院與十堰市人民醫院成立了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并命名為“秦楚醫療聯合體”。該醫療聯合體采取“3+2”的方式,由十堰市人民醫院“三甲”醫院為核心,縣中醫院“二甲”醫院參與合作。按照法人獨立、屬地管理,“七不變、六統一”的原則,即法人資格、單位性質、人員編制、政府投入、職責任務、優惠政策、公益職責“七不變”,行政管理、人員、資金、業務、績效、藥械“六統一管理”前提下,將醫院的經營管理權和行政、人事調配權交由“管委會”管理,對院長實行聘任制和目標責任制,率先取消了行政級別。作為核心醫院的十堰市人民醫院,承擔縣中醫院的人才培養和業務指導,聯合體定期舉辦白河縣基層醫護人員技能培訓班,對白河縣鎮村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免費輪訓。同時派駐40余名業務技術骨干到縣中醫院,一方面解決縣中醫院有設備沒有學科骨干,有醫生沒有先進技術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縣級醫院的分流,也緩解了上級醫院的就診壓力。
縣中醫院下扎基層樹根基
縣中醫院與十堰市人民醫院借助聯合辦醫,通過遠程會診網絡,可即時與十堰、武漢、上海、西安等地醫院和醫學專家取得聯系,進行遠程業務指導。并且十堰市人民醫院開通聯合體綠色轉診通道,危重及特殊患者優先住院、優先檢查、優先診治。以縣中醫院為紐帶,逐步讓白河縣基層醫療機構加入到秦楚醫療聯合體,實現醫療資源在三級、二級、一級醫院、村衛生室之間有效共享,提高綜合醫療服務能力,建成“3+2+1+X”的醫療運轉模式。
白河組建跨省醫聯體、共享中心、專科聯盟、支援幫扶將優質的醫療資源藤蔓深深扎根于基層,不僅提升了醫院的管理水平和專科實力,有力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轉移,推進了分級診療,增強了醫院和患者的獲得感,提高了醫聯體發展質量,最終實現縣域內的醫療資源最大利用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