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小虎 汪銀春)5月24日,全市產業扶貧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現場會在白河舉行,人們紛紛感嘆,昔日“土無三寸厚、地無百畝平”的白河,現代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蓬勃發展、花樣迭出。2016年度,“農業園區發展”獲安康市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單項考核獎。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該縣牢固樹立規劃引領理念,充分考慮縣、鎮主導產業基礎,先后打造生豬、茶葉2個省級主導產業園區,木瓜、茶葉、核桃、魔芋、生豬等8個市級主導產業園區;結合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合理確定園區選點布局,解決搬遷群眾就業生計問題;結合生態環境保護和三產融合等因素,以農牧、農林、生態休閑結合和循環發展為導向,整合園區生產、加工、休閑旅游等各類優勢資源,有效提升園區再生能力和綜合效益。同時,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十二五”期間每年整合涉農資金3000余萬元,保障園區路、水、電、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縣財政每年預算650萬元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縣級園區獎補和產業建設的支持;鼓勵引導本土企業和返鄉能人利用資金、技術、市場等優勢參與園區建設,目前,累計吸引工商資本5.6億元投入現代農業園區,占園區建設總投資的58%。
依據農業園區的性質與特點,對每個縣級以上園區制定一套技術服務方案、組建一個技術服務團隊、轉化實施一批科技成果。縣財政每年按10%的增速增加科技三費預算,支持鼓勵園區、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科技創新工作。近年來,共組織園區企業申報各級各類科技成果5項,引進各類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28個,研發新產品30個,申報專利11項。2015年,通過無公害生產地整縣環評,現已獲批地理標志農產品1個、有機食品認證2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2個。同時,積極推進園區電子商務發展,加快推進“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社對接”和農產品“互聯網+”,促進一二三產發展,初步形成了多產融合、接二連三的集群式園區建設新格局。目前,已培育“園區+電子商務平臺”21家,網上銷售農產品70余種。同時,該縣不斷加強各類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園區主要勞動力科技培訓率達90%以上,科技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率達100%,引進高新技術人才17名,培育職業農民552名。
精準扶貧中,農業園區發揮“先鋒”作用。該縣通過“園區+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利用園區產業優勢,最大限度地吸納所在區域貧困農民到園區從事生產,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對積極吸納貧困群眾就業的園區,在項目包裝申報、金融貸(貼息)款上給予優先扶持,整合涉農資金予以重點支持;按照每個省級園區至少包聯120戶、市級園區不少于60戶、縣級園區不少于30戶的要求,支持園區吸納貧困戶入股、就業,打造利益共同體。目前,全縣各園區組織扶貧合作社26個,帶動6000余戶2萬余貧困人口務工就業和發展產業,實現精準脫貧1862戶5138人。
白河縣倉上鎮天寶省級現代農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