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月26日電(梁娟 高夢月)位于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陜西省白河縣“土無三寸厚,地無百畝平,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近年來,白河吸引了一大批農民工返鄉創業,漸漸形成“人回鄉、錢回流、企回遷”的現象。政府筑巢 “歸雁經濟”加快了一方群眾脫貧的步伐。
多年來,山大溝深、零星破碎的貧瘠土地無力養活一方百姓,白河縣外出務工者占全縣人口的6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打工大縣”。
記者看到,冬日的陽光下,白河縣倉上鎮裴家安置社區嶄新的住宅樓一字排開,整潔的道路四通八達。2011年,倉上鎮天寶村98戶群眾從大山中的破舊土屋搬進這里寬敞明亮的新居。
在這個縣的天寶村,農民下山進社區,企業上山建園區,變農民為企業員工或產業工人。天寶村返鄉創業能人劉和興創辦的白河縣興達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流轉村民土地6000余畝,5年總投資1億多元,建立起“天寶現代農業園區”,帶動了周邊350多名群眾就業。
村民許立成拉著記者算了一筆賬:土地流轉得了10萬元,而社區130多平方米的新房只要9萬元。現在兒子做畜牧防疫工作,妻子養豬,自己當生產組組長,全家每年收入10多萬元。
如何吸引更多像劉和興這樣的能人回鄉創業?白河副縣縣長黃治俊深有感觸:“秦巴山區經濟落后、交通閉塞、產業基礎薄弱,‘招商難’一直是大問題,外地老板招不來,我們就變通思路招自己人。”
白河縣委組織部長王黎說,白河縣專門建立起在外創業人才信息庫,每年召開在外創業人才座談會。縣委書記陳暉和縣長李全成還經常到全國各地拜訪白河籍的創業和務工人員,給他們介紹白河縣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介紹招商引資的優惠投資政策,用真情吸引外出務工能人帶著信息、技術、項目和資金返鄉創業。
在北京創辦服裝公司的白河人紀維在縣委書記上門介紹回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后,當即決心回鄉創業。2012年,紀維投資2000萬元在茅坪鎮新建白河天爾秀服飾有限公司,先后吸納附近200名群眾就地就業。紀維說,回鄉創業各項成本低,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優質服務。“從營業執照到各項手續鎮上都幫我一手辦理,甚至連蓋廠房都是鎮上領導幫我監工。”
發達更念桑梓情,致富不忘眾鄉親。目前白河縣2500余名農民工“歸巢”創業,全縣工商企業、農業園區、家庭農場70%以上都是返鄉人才創辦的,總數達到513戶,注冊資金20.2億元,每年能帶動8000至1萬人脫貧,在當地就業群眾每人每年平均增收3萬元。
“創業不能憑一腔熱情蠻干,要找準市場更要掌握技能。”28歲的陳家軍在參加完縣上舉辦的創業青年電商培訓班后深受啟發。年初他瞄準農村電商的廣闊市場,回到家鄉接手了一家快遞公司。“只收發快遞利潤太微薄,利用已有的渠道,走‘快遞+電商’的模式,收入大大增加了。”陳家軍說。
按照“新增勞動力一個不少,返鄉人員一個不閑”的要求,白河縣每年投入資金300萬元,整合全縣教育、農業、扶貧、人社等多個部門的項目和資源,建立就業創業培訓中心,對自主創業的農民工免收培訓費、免費發放培訓教材和學習資料。三年來,累計開展免費技能培訓4500余人,創業培訓680人。
“為了更好地適應全縣上下返鄉創業熱潮,我們的培訓方式實現了由校內培訓向‘訂單式’培訓、單一培訓向特色培訓、技能培訓向創業培訓的‘三大轉變’。”白河縣職業教育中心黨支部書記胡承波說。近年來,縣職教中心先后為縣內俊達汽車、神達汽車、珠江大酒店等用工企業培訓人員425人。
從“打工大縣”到“創業大縣”,白河人在最貧困的秦巴山區,開拓出了致富新路。“白河全縣目前還有6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全面脫貧任務還十分艱巨,先富帶動后富,充分發揮返鄉創業能人的引領帶動作用,是我們脫貧攻堅的基本思路。”縣長李全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