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至6月,陜西漢丹江流域35個國控斷面水質均在Ⅱ類及以上,其中Ⅰ類水質斷面12個,占比達34.3%;漢丹江干流出境斷面水質均達到Ⅰ類,實現歷史突破,切實保障了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水質安全。”7月31日,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三級主任科員馬駿在省生態環境廳新聞發布會上介紹。
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及其支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匯集區和供給地。為讓漢江水質穩定達標,近年來,陜西堅決扛牢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政治責任,緊盯出境水質,督導壓實屬地責任,常態化開展環境隱患排查整治。
堅持流域上下游貫通一體治理。陜西堅決做好源頭管控,嚴把產業準入關,嚴格實施干流一公里范圍內禁止建設項目等河湖岸線特殊管制;推進生活污染治理,流域內31座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均達到一級A標準,累計完成1053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41個農村黑臭水體得到治理;持續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截至目前,漢丹江流域共排查出排污口3434個,溯源比例100%;開展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編制“一園一策”,形成問題清單,扎實推進整改,12個園區水污染問題完成整治。
實施水生態環境系統修復。陜西不斷解決礦產資源開發歷史遺留環境問題,以白河硫鐵礦治理為重點實施漢丹江流域涉金屬礦產開發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截至今年6月底,白河縣封堵礦硐213個,處置廢渣158萬立方米,生態修復3.6萬平方米,預警監測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丹江流域169個銻礦硐已全部治理,累計治理銻礦廢渣51.49萬立方米。
完善水安全應急保障體系。陜西生態環境部門加強與水利、消防、氣象等部門協作,建立完善環境應急制度體系;全面完成丹江口水庫重要入庫河流“一河一策一圖”,在漢江、丹江干流實時開展重金屬應急監測,在臨江臨河臨崖等高風險區域危化品運輸通道建設應急池、導流槽等設施,形成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全方位織牢織密環境應急安全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