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將世界各地區及國家間的交流合作歷程編織成書,那么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絲綢之路想必會成為其中篇幅宏偉、輝煌燦爛的一章,它打開了東西方政治、文化、商貿的交流通道,也為東、西方“解鎖”了新的時間算法。而西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也因此與世界緊密相連。
傳承發展 “翻新”世界認知
西安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久負盛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進入新時期,這座千年古城傳統與現代并存、古樸與新潮相融,擁有無與倫比的魅力。
站在由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國都史“壘起”的歷史高臺上,西安以科技與創意不斷豐富著傳統歷史文化的表達形式,用“文化+”深度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如燈火璀璨的大唐不夜城,不僅展現了盛唐西安的繁華景象,更讓海內外網友感受到了現代化西安的浪漫與新潮。
為讓國際社會加深對西安的了解,近年來,西安借助獲評東亞文化之都、世界城地組織聯合主席城市等契機,主動作為,積極為國際交流合作建言獻策。作為世界城地組織亞太區旅游委員會發起城市,西安牽頭組織會員城市共同探討世界文化旅游交流合作與新發展路徑,以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為目標,大力推動在西安的企業“走出去”、產品“賣出去”。目前,法士特、陜汽、隆基、陜鼓集團等多家企業的產品已成為世界“車間”里的“明星產品”。
世界舞臺上的西安,承前啟后,既傳承發揚著歷史的精粹,又描摹著未來發展藍圖。
革新突破 借力世界“風向”
2022年初,西安印發的《西安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顯示,到2025年,西安將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絲路科創中心,邁入全球高水平創新型城市行列,成為全球創新網絡關鍵節點。在以科技創新助推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上,與國際高水平創新型城市競爭已是西安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而在此之前,西安已在積極“捕捉”世界風向。
科技發展實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城市發展潛力。為在科技創新方面實現追趕超越,多年來,西安立足自身高校密集、科研院所林立的優勢,大力支持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進行科技研發創新、促進成果轉化落地,逐步構建起了“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產業壯大”的創新鏈條。同時,西安積極吸引海外知名企業、優質人才落地,為海內外企業、人才架起溝通合作橋梁。當前,由西北工業大學專家學者推動創建的鉑力特已成為國際知名的“金屬3D打印全套解決方案提供商”;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落地西安十年來,已為西安在半導體產業方面的發展凝聚了重要力量。
西安將“革新”融入城市發展的多個方面,在交通、商貿、金融、文化、產業、旅游、環保等領域積極探索改革發展路徑,力爭以“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身份聚焦世界目光。
合作共贏 攜手世界“浪潮”
2013年11月,首趟中歐班列“長安號”從西安發車,“鋼鐵駝隊”為西安與世界搭起了互通有無的新平臺。如今,中歐班列“長安號”發車頻次不斷提升、開行線路不斷增加、運輸物資種類愈加豐富,可覆蓋“一帶一路”沿線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在陸路交通發展的同時,西安又將視線瞄向空中,圍繞西安國際航空樞紐建設目標,推動航空運輸事業發展。當前,西安國際航線已達97條,覆蓋全球37個國家和地區。隨著交通便利度的大幅提升,西安進出口總額節節攀升。西安星羅棋布的“交通網”正向著與全球互通往來的“貿易網”升級。
此外,在科技、教育、醫療、文化等多個方面,西安的國際化均有體現。西安通過舉辦絲博會、歐亞經濟論壇等國際化會議,為海內外交流合作搭建平臺;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多個國家設立中醫藥診療中心;建設中歐國際合作產業園;支持愛菊糧油集團建立哈薩克斯坦農產品原料基地、阿拉山口加工貿易集散中心;借助高校力量,舉辦“一帶一路”留學生創業大賽、“一帶一路”電子商務培訓班等活動,為國際醫療、農業、科技領域合作牽線搭橋。
作為“一帶一路”關鍵節點城市,西安兼具“生產者”身份與“中轉者”角色,將來自國內外不同地區不同類別的“產品”收集、整理、分發,力爭讓“合作共贏”成為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通行證”。
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2022年,從古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西安憑借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驚艷世界,而又不囿于歷史、勇于創新。當下,在“永遠向前”、增量總是為正的時間坐標軸上,西安正以奮進之姿砥礪前行,力爭成為世界科技、商貿、經濟、文化等多個“賽道”上的“明星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