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審批制度改革、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民營企業培育工程……記者了解到,《實施方案》共涉及10大重點工作,36條具體內容。一項項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策利好,將有力破解民營經濟發展的短板,催生出民營經濟發展及西安奮力追趕超越的生動局面。
推進審批制度改革
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堅決落實清理規范投資項目報建審批事項有關要求,精簡合并投資項目報建審批事項,及時完善企業投資項目備案制度,積極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建立權責清單和公共服務事項清單的動態管理機制,提高清單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水平,抓好行政審批事項的承接落實和下放。
●積極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提高工商登記注冊便利化,放寬注冊資本登記、企業住所登記、企業名稱登記和企業集團登記等條件,支持個體工商戶轉型登記。深入推進“多證合一”“先照后證”,允許“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改革。鼓勵自貿區先行先試,總結經驗,在全市推廣。
●建立透明、規范、高效、協同的監管機制。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減少重復檢查,杜絕多頭監管。市、區縣相關部門制定的“一單、兩庫、一細則”(隨機抽查事項清單、檢查對象名錄庫和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隨機抽查工作細則),隨機抽查事項要達到本部門市場監管執法事項的70%以上、其他行政執法事項的50%以上,逐步實現全覆蓋。
實施人才培養工程
進一步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
●實施民營企業人才培訓工程。鼓勵各級政府管理部門和社會培訓機構開展民營企業人才培訓工作。堅持引才引智,為企業家創新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鼓勵企業采取高薪、高職入股、紅利分成等方式引進民營企業急需的高級技工、工程師、財務及管理人才。每年組織優秀企業家赴國內外培訓考察,參加高校和商學院等舉辦的高級研修班,組織赴跨國企業集團實訓研修。
●塑造弘揚“西商”精神。打造“西商”品牌,實施“西商”回歸、西安校友回歸行動計劃,高質量辦好每年一屆的“西商大會”,組建西商總會,吸引一批西商回歸,打造一批在全國、全球有影響力的知名產品、知名企業、知名企業家。創辦《新西商》刊物,辦好西商微信公眾號,培育、樹立、叫響“西商”品牌。
●引導傳承企業家精神。樹立和宣傳企業家先進典型,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對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企業家予以表彰和宣傳。堅持開展“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優秀企業家”“西安工匠之星”等評選活動。堅持每年9月8日舉辦“企業家活動日”活動。
●提高民營企業家參政議政能力。加強民營企業黨建工作,拓寬民營企業家參政議政渠道,積極搭建民營企業家參政議政平臺,支持建立自律自治的行業商會。聘請杰出民營企業家為政府高級顧問,參與政府管理工作。
實施民營企業培育工程
進一步壯大民營經濟實力
●實施民營企業品牌建設工程。積極開展著名商標、名牌產品、誠信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計劃,弘揚“工匠精神”,加大優質品牌獎勵力度,讓更多西安制造、西安品牌邁向世界。
●繼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扶持民營企業梯隊成長,按照“育小、扶中、抓大”的思路,貫徹落實省、市中小企業梯隊成長培育行動計劃,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推動個體工商戶轉型為企業,對投資主體、經營場所、經營范圍不變的,免收交易手續費,辦理房屋所有權更名的,對小微企業免收房屋交易手續費。引導民營企業“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對新進“五上”民營企業由各行業主管部門給予獎勵。對首次入圍“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以及年銷售收入首次達到300億元、100億元、50億元的民營企業,納入我市總部經濟政策支持范圍予以獎勵。
●鼓勵支持科技型民營企業加快發展。大力發展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特征的新型民營經濟。鼓勵民營研發中心科技成果在市內優先轉化,對成功實現轉化的重大科技成果,根據投入規模和效益,給予成果吸納方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的補助。對民營企業自主研發生產并投向市場的省內首臺(套)產品,按其銷價的5%、最高不超過50萬元給予獎勵。對通過西安市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科技型民營企業,分別給予5萬元、10萬元研發補貼。
●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現代服務業。鼓勵各區縣、開發區結合改善城區功能,為民營企業進入現代服務業提供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鼓勵民營非營利性醫療養老機構發展,給予免征土地復墾費、土地閑置費、耕地開墾費、不動產登記費、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設費等5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對民營營利性醫療機構,減半征收上述收費項目;屬于小微企業的,按照對小微企業免征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有關規定執行。
●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創新發展。鼓勵民營企業按照市場需求,推進技術、產品、管理模式、商業模式等創新;鼓勵民營企業研究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規范內部知識產權管理,提升保護和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鼓勵民營企業投保知識產權保險;鼓勵民營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等環節應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手段,創新生產方式,提高生產經營效率。
●鼓勵創業發展,加大創業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創業輔導制度,支持發展創客學院。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失業人員、殘疾人員等創辦小型微型企業,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稅收優惠和收費減免政策。鼓勵各區縣、開發區利用閑置商業用房、工業廠房、企業庫房和物流設施等,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生產經營場所。
推動多渠道融資
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
●積極發揮西安市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作用。按照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作原則,吸引社會資本加入,設立總規模20億元的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重點支持我市優勢中小企業、產業園區、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和大型服務平臺建設。
●搭建“政銀擔企”合作平臺。加強政府與銀行、擔保公司、企業之間的聯系,建立民營中小微企業貸款安全風險補償和轉貸機制,壯大發展我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實力,降低企業貸款門檻和貸款成本,緩解貸款擔保難和續貸難問題。
●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以新修訂的《中小企業促進法》為依據,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制定差異化監管政策,合理提高小型微型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有效提高小微企業的貸款增量。推進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下放小微企業信貸審批權,加強小微企業金融專營機構建設,增設扎根基層、服務小微的社區支行、小微支行,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批量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
●積極創新金融產品。鼓勵金融機構結合民營企業發展需求,加快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項目。適當提高土地、房產、林權、知識產權等抵押率,擴大信貸投放。
●支持擴大直接融資。鼓勵民營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掛牌及債券發行等方式融資,對企業通過境內證券市場開展再融資的,按其融資額的0.2%給予獎勵,最高獎勵不超過100萬元;對在境內證券市場擬首發上市企業按照上市進度分階段給予獎勵,主板和中小板不超過280萬元,創業板不超過180萬元;對在全國股轉系統掛牌的企業,分階段給予獎勵50萬元;對成功推薦企業在全國股轉系統掛牌的主辦券商,給予每家10萬元費用補貼;對在西安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的企業給予一次性30萬元獎勵,并按照融資的一定比例給予不超過20萬元的獎勵。對民營工業企業通過發行債券、票據等方式融資,單戶企業發債規模年度累計在5000萬元以上,集合企業發債規模年度累計在2億元以上,按融資額的2‰給予獎勵,最高不超過100萬元。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集聚民營經濟發展新動能
●精準定位,明確招商引資方向。結合我市優勢產業、新興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文化旅游業的開發,分析研判國內外相關產業發展趨勢、特點和企業投資動態,精心制定戰略性、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招商規劃。
●加大項目儲備,強化對外宣傳。立足我市優勢,精心策劃、論證、包裝具有較高產業發展層次、規模和吸引力的特色優勢產業項目,不斷健全完善項目庫,形成儲備一批、推介一批、洽談一批、簽約一批、落實一批、補充一批的動態管理格局。
●加大力度,抓好引資載體建設。以西洽會、西商大會、歐亞論壇等重大投資促進活動為契機,加強對外招商宣傳,開展形式多樣的招商活動。以開發區、工業園區為載體,擴大招商引資產業鏈拓展,形成集聚效應,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發展,完善開發區、工業園區綜合服務配套功能,提升園區的吸引力和綜合承載力。
●積極推進精準服務,促進項目落地。完善“一企一策”制度,對重點招商項目實行動態跟蹤服務和重點督查督辦。定期召開項目落地工作推進協調會,研究分析項目落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為企業提供“全鏈條、管家式”服務,幫助企業壓縮基礎設施投入,節約時間成本,讓項目“拎包入住”,輕松發展。
加快產業園區建設
拓展民營企業發展空間
●做好各類產業園區規劃。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園區建設,繼續實施市級以上開發區與縣級工業集中區的聯動機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優化園區發展環境,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推動特色小鎮平臺建設,打造特色經濟。
●加大對產業園區的支持力度。對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廠房建設給予補貼,對新培育的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分別給予300萬元、100萬元和50萬元的資金支持。
深化多方合作
進一步擴大投資領域
●進一步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入的行業和領域,鼓勵民間資本投資交通運輸、教育文化、醫療衛生、農田水利、體育旅游、電力通訊、生態環保、清潔能源、國防科技、社會福利、商貿流通、金融服務等領域。堅決去除各類顯性或隱性門檻,打破 “彈簧門”“玻璃門”“旋轉門”,實現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
●支持民間資本參與PPP項目。鼓勵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市政工程、公用事業和公共服務等領域的PPP項目。
●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引導民間資本采取增資擴股、產權轉讓、合資等方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支持民營企業參與省、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引導民營企業抓住“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機遇,大力拓展對內對外開放空間。支持我市優勢民營企業組團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創辦企業、興辦產業園區,實施境外并購,建立研發營銷基地,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支持民營企業利用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營銷網絡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加快培育跨國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
加強協同創新
鼓勵民營企業與軍工企業融合發展
●加快軍民融合示范基地建設。鼓勵科研院所、高校、開發區和企業等設立以軍民兩用技術轉化為重點的各類軍民融合研究院,搭建軍民融合協同創新平臺,積極參加國家軍民融合重大示范工程建設,形成軍民融合產業多點支撐發展格局。
●加強民營企業與大型軍工企業協作配套。支持民營企業采取配套協作等不同合作形式,以軍工重點項目為牽引,加快“民參軍”步伐,放大國防工業對西安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對配套使用民口企業地產品的軍工單位以及為軍工單位提供配套的民口企業,按照實際采購額和配套額給予獎勵。
●加大軍民融合財政資金支持。對新建軍民融合產業孵化器、新建軍民融合服務平臺、軍民融合統計監測體系建設、軍工單位民品產值占比達標和軍品競爭性采購等給予補助。鼓勵民營企業主導和參與國家軍用標準制定,對主導制定國家軍用標準且在西安地區排名第一的民營企業,給予40萬元的獎勵,對新獲得軍工資質認證的民營企業,按每證50萬元給予一次性補貼。
優化營商環境
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全面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積極推進“行政效能革命”,深入開展千人“親商助企”活動,當好“店小二”,做“五星級服務員”。要建立健全幫扶企業的工作聯動機制,定期組織企業家座談和走訪,幫助解決企業實際困難,打造一流投資環境,積極營造“親商”“安商”“富商”良好氛圍。
●進一步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發揮“互聯網+”作用,進一步加強各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逐步形成體系完善、功能齊全、覆蓋各區縣、開發區和產業園區的綜合服務體系。
●切實減輕企業負擔。認真貫徹落實我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行動計劃,圍繞制度性交易成本、稅收成本、人工成本、生產要素成本、融資成本、物流成本、創新創業成本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精準發力,減輕企業負擔,有效降低各種運營成本。
保護企業合法權益
依法嚴懲各種犯罪活動
●嚴格保護民營企業及其出資人的財產權及合法權益。依法保護企業家自主經營權,加強與中省有關部門對接,設立我市企業維權服務平臺。進一步健全民營企業反映問題督辦制度,嚴肅查處破壞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問題,對損害發展環境的有關人員實施問責。任何單位不得實施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檢查;不得強制或者變相強制民營企業參加考核、評比、表彰、培訓等活動;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向民營企業收取費用;不得實施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罰款;不得向民營企業攤派財物。
●依法嚴懲侵犯民營企業的各種犯罪。依法打擊侵犯民營企業利益的刑事犯罪和侵犯民營企業權益的經濟犯罪,依法懲治侵犯民營企業的職務犯罪,強化對涉及民營經濟訴訟活動的法律監督,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誠信有序的市場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充滿活力的創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