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高姝彤記者張維)今年10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部署推進消費擴大和升級,促進經濟提質增效。會議提出一是要增加收入,讓群眾“能”消費;二要健全社保體系,讓群眾“敢”消費;三要改善消費環境,讓群眾“愿”消費。那么,陜西消費市場目前真實狀況如何?居民消費意愿怎么樣?昨日記者獲悉,陜西省統計局就此專門開展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由于居民收入總體較低,城鄉居民一致認為物價水平較高,加之商品質量參差不齊,或多或少挫傷居民消費的信心。
物價高收入低影響居民消費意愿價格、收入、商品質量是影響當前全省城鄉居民消費意愿的三大因素。在高物價情況下,收入總體水平不高,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造成居民購買力受到限制。加之近年來“毒奶粉”、“地溝油”等假冒偽劣商品事件時有發生,消費環境、產品質量、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消費者因擔心買到不合格產品,而減少了正常消費,極大影響了消費者對商品質量的信心,影響了消費市場健康發展。調查結果顯示,59.2%的受訪者選擇商品質量是影響自己消費的重要因素。
鄉鎮商業網點少網絡觸角還需延伸鄉村受訪者日常購物方便度低于城鎮,對于生活用品購買便利程度,調查顯示,近九成城鎮受訪者認為方便,而鄉村受訪者認為方便的占65.5%。與此同時,隨著“家電下鄉”、“建材下鄉”等消費政策的實施,家具及家電的銷售網絡在小城鎮及鄉村正在逐步建立,給城鄉居民購物帶來了便利,對居民的消費意愿影響減少。
調查顯示,對家具和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的消費,74.8%的受訪者選擇在縣城購買,只有1.1%的受訪者選擇省會城市購物,另有1.6%的受訪者選擇鄉鎮購物。鄉鎮的商業網點還相對較少,發展明顯不足,亟需加快對鄉鎮商業網絡的建設。
統計部門建議提高居民收入解決后顧之憂
對于如何調動提高城鄉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的問題,統計部門工作人員認為,關鍵在于提高居民收入,促進中低收入階層人員收入,包括促進農民增收,使中低收入階層人員收入增長水平至少和經濟發展水平同步,隨后快于經濟增長,這樣才能有效提振消費。同時,進一步加強社會化保障體系建設,解決居民看病怕醫保不夠、養老怕養老金太低、房價太高還要通過儲蓄足夠錢購買等后顧之憂。改善消費環境,讓大家吃得放心,用得放心,消費傾向才會提升。
另外,加強商業網點建設,線上線下齊頭發展。一方面,升級現有商品市場體系,加快鄉鎮商業網點建設,延伸鄉村消費;另一方面,推進鄉鎮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鄉鎮網絡使用費用。同時,拓展快遞業鄉鎮業務,解決快遞最后1公里問題,最終實現城市鄉村、線上線下齊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