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網絡已經逐漸成為制假售假的主要渠道。記者昨日獲悉,為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凈化互聯網市場環境,從即日起至今年年底,省公安廳將組織全省公安機關開展全省網上打假行動。昨天,省公安廳向社會公布了線索舉報電話和郵箱,承諾一經查實將依法處理,并對舉報有功人員給予獎勵。
打假行動 劍指四類問題
2013年以來,全省各級公安機關經偵部門猛烈打擊各類制假售假犯罪。截至目前,共立案1612起,破案1439起,發起集群戰役28起,搗毀生產窩點775個。共抓獲犯罪嫌疑人1871名,逮捕557人,移送起訴523人,涉案總金額7.2億元。
而這次的行動,將四類犯罪作為打擊重點。包括:圍繞危害群眾健康安全、妨礙創新驅動發展的“假冒名牌”問題,重點打擊利用互聯網從事影響農村和基層群眾生產生活的犯罪;威脅地方支柱行業和企業的犯罪;跨區域、跨國跨境的犯罪;以及職業化團伙化的犯罪。
打擊假冒偽劣,難度在哪
公安部有關負責人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的假冒偽劣商品的生產呈現鏈條化特點。從機器設備的采購,到生產環節、倉儲環節、批發銷售環節,最終進入到零售銷售環節。而一個生產窩點,往往對應著一伙造假分子,背后是若干個販假售假的不法團伙。這些團伙通過互相之間的利益勾結和驅動、鏈接,遍布在全國各個省市,他們相互之間互相聯系,形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網絡狀現象。他們受到不法利益的驅動,復制再生能力極強。
曾有資深網購人士坦言,有些售假商鋪一旦被發現,便會迅速轉移陣地,改頭換面轉戰到較小的交易平臺,而其售假記錄也隨即被淹沒。
依法嚴懲假冒偽劣背后的“保護傘”
針對以上特點,省公安廳要求,全省各級公安機關要把這次網上打假行動作為建設“平安陜西”的民心工程來抓。以事關國計民生的大要案件為突破,以通過網上線索追溯摧毀背后的犯罪源頭為重點,窮追猛打假冒偽劣商品生產窩點、批發團伙,并防止犯罪產業鏈條死灰復燃。
對于偵查發現的假冒偽劣犯罪背后“保護傘”,要通報檢察、紀檢、監察等有關部門依法嚴懲。要用足用好法律武器,加大偵查力度,徹底查明犯罪事實,深度揭露假冒偽劣犯罪坑害百姓、破壞誠信、妨礙創新的惡劣本質,確保不法分子依法受到懲治。
發現有關線索 可進行舉報
為組織開展好網上打假行動,省公安廳成立了網上打假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副廳長馬中林任組長,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公安廳經濟犯罪偵查總隊。
行動期間,省公安廳面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和舉報郵箱方便群眾進行線索舉報。對社會各界和群眾舉報的每一條線索,公安機關都將認真核查,一經查實將依法處理。并對舉報有功人員給予獎勵。
舉報電話:029-86165277舉報郵箱:shaanxi_ ECID@163.com
本報記者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