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總書記的關切·落地的回響)
“海洋經濟發展前途無量。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青島考察時強調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2024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萬億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有14種新接訂單量居世界首位;海水產品產量連續多年居全球第一……一組組數據,映射出我國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的鏗鏘步伐。
黃海之濱,向海而興。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青島考察時強調:“海洋經濟發展前途無量。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青島充分發揮特色優勢,持續推進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加快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一條魚,怎么養好?
大黃魚登上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大西洋鮭在全球首座全潛式深海漁業養殖裝備“深藍1號”中長勢喜人。
一株海藻,如何攀升價值鏈?
從工業級、食品級到醫藥級,市場價格從一噸5萬元、10萬元到百萬元,青島涉海企業讓海藻價值實現飛躍。
一個海灣,能釋放多少生產力?
海西灣集聚50余家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企業,一批領先的海洋工程裝備從這里駛向深海。
創新引領,海洋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
“‘BG136’,是國際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免疫抗腫瘤海洋多糖類藥物,正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在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于廣利與團隊選擇南極褐藻海茸,歷經8年攻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3個海洋創新藥物處于臨床試驗階段,數十個海洋藥物處于概念驗證階段……青島從海洋活性物質的發現到臨床轉化、產業化的全鏈條能力越來越強。
做深做強,海洋裝備制造加速攀高。
“我們的‘國信’養殖工船家族又添新成員了。”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董韶光說。
3年前,“國信1號”在青島交付運營,開創我國“船載艙養+游弋養殖”的深遠海養殖新模式。今年4月和11月,兩艘“升級版”先后投入運營,更加自動化、智能化,養殖的大黃魚數量更多。
一艘養殖工船,一頭連著海洋漁業,一頭連著海洋裝備產業,見證著海洋裝備制造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
在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青島場地,14個項目、30多個單體緊鑼密鼓建設;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的訂單已經排到2028年。
提質升級,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速構建。
從捕魚到“牧魚”,從賣原料到賣產品,從制造到智造,青島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邏輯清晰:強化產業融合思維,做大一產、做強二產、做優三產,努力延伸產業鏈,不斷提升價值鏈。
實踐愈深,思路愈清,答案愈明——青島提出加快構建“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改造提升海洋漁業、港口航運、海洋文旅、海洋化工4個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海洋裝備、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4個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深海開發、海洋電子信息2個未來產業,塑造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提高經略海洋能力,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我們要把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堅持以海洋科技創新引領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堅定不移做好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曾贊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