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皮曙初、羅鑫
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興起,廣大游客對旅游品質的期待日益提升。吃、住、行、娛、購之后,如廁問題成為游客旅游體驗的“最后一公里”。
自去年起,為期3年的“旅游廁所革命”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到去年底,各地已完工的廁所達2.2萬多座。盡管如此,提起景區的如廁體驗,與游客的期望仍存差距,數量、衛生、廁位比均衡欠缺仍是游客不小的呼聲,景區廁所該如何勾勒旅游文明圖景?
景區如廁體驗往往成槽點
“特色小吃好,住宿很舒適,環線旅游公路也不堵,就是上廁所要排長隊,環境還不怎么干凈。”五一小長假第一天,提起在武漢市郊一家玫瑰觀賞景區的游覽經歷,回國休假的張女士對此感到“美中不足”。
男廁幾乎不用排隊、女廁往往大排長龍的現象在國內不少景區屢見不鮮。中國旅游研究院武漢分院副教授龔箭表示,男女廁位的比例問題一直是國內旅游廁所的短板。廁位緊張固然受到節假日人流激增等因素影響,但一些旅游廁所廁衛比不均衡也是不爭的事實。按照有關調查顯示,由于男女生理差異,理想的女廁空間應是男廁的3倍。
“有次去外地旅游,等到玩累了想去‘方便’,才發現附近沒有廁所,于是忍著‘內急’走了很遠的路才找到1座廁所。”資深“驢友”魏女士發現,目前有不少景區的廁所距離遠、不好找,大大降低舒適游玩體驗。
而景區旅游廁所的數量、位置布局及施工設計,在湖北省旅游委一位負責人看來,都頗有講究。“比如設計上來說,旅游景區在800米-1000米范圍內要有廁所,在主要交通沿線車程40分鐘–60分鐘內也應設計有。”
旅游廁所需建管并舉
“兩塊石頭、一個坑。”簡陋、臭氣熏天、蚊蠅亂飛的鄉村“土廁所”漸漸淡出人們視野。武漢市民王女士認為,近年來隨著鄉村游的蓬勃發展,沿途及景點內的廁所狀況日益改觀。
據了解,自“旅游廁所革命”啟動以來,各地加大對旅游廁所的建設投入。以湖北為例,該。玻埃保的陱模矗矗埃叭f元的旅游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半以上的資金用于大型景區、旅游干道、交通集散點、鄉村旅游點等的廁所“升級”,全。常岸鄠縣市區的近200座廁所獲得資金扶持。
在湖北黃岡遺愛湖風景區,記者了解到,該風景區去年共新建、改建廁所37座,涉及蹲位236個。廁所外觀大多采取仿古風格設計,內部洗手池、衣冠鏡、烘手器、衛生紙、洗手液等常用設施一應俱全。廁所墻上還掛有包含東坡文化、濕地文化等內容宣傳牌。
黃岡市旅游局副局長李紅娟介紹,遺愛湖風景區廁所衛生實行專人管理,管理處考核專班還會每天對廁所衛生進行定期抽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廁所無異味、無污漬、無垃圾。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砂石公園廁所,公園管理處專門安排1名家庭比較困難的職工進行廁所管理,并將廁所1間空置房屋無償讓管理人員使用經營小商品買賣。每月在原來工資的基礎上再發放2000元廁所管理工資。
“旅游廁所’三分建設,七分管理’。如果管不好,一些廁所無電、無水、無人維護,會淪為既不好看也不中用的‘面子工程’,是對財力和物力的極大浪費。因此旅游廁所的管理與維護不能和建設脫節。”武漢大學旅游發展與營銷中心主任熊元斌說。
投入是一方面,倡導文明如廁也不可少
“國外景區公共廁所手紙充足,總是可以放心出門不帶紙,不怕遭遇突然發現沒紙的尷尬。”游客張女士說,“國內景區也可以做到這樣,但是有的游客不注意節約用紙、節約用水,不自覺維護公廁衛生。”
武漢市中心一家都市旅游景點的廁所清潔工林阿姨對此深有感觸。“一些游客缺乏公共觀念,廁紙不注意節約,消耗量特別大。有時剛剛換上,轉眼就沒了。”
清潔廁位、打掃地面、更換紙盤、擦拭洗手臺……五一小長假期間,林阿姨忙得團團轉。“每逢節假日,廁所人流量大,有時候一個人真得忙不過來。遇上不文明的如廁者,增加我的工作量還好說,主要給后來人添堵。”
用中、英文字標識、設置無障礙通道、女廁設置嬰兒護理臺……湖北省旅游委相關負責人認為,現在旅游廁所越來越好,推進“廁所革命”不應僅停留在廁所的建設和管理層面,更重要的是要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廁所文化,旅游廁所的環境需要景區和游客共同來維護。
近日,湖北省旅游委評選出一批優質旅游廁所,一方面表彰景區景點在改善廁所環境方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向廣大游客倡導文明如廁、文明旅游的理念。(完)
新華社武漢5月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