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19日電(記者萬玉航)羊年的央視春晚剛剛落幕,不出意外,這幾天的輿論熱點又聚集到了它的身上。正如一頓年夜飯要經得起各類食客的檢驗一樣,掌聲與吐槽一路伴隨著春晚的成長。32年來,春晚的角色正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著改變:它是全家團聚的歡樂陪伴,也是人們一年辛勤付出的總結,更是時代腳步的記錄。今年春晚,以“家和萬事興”為主題,做了不少突破和努力,不僅延續了“新民俗”的喜慶氣氛,更調和出了酸甜可口、咸辣多元的獨特風味。
鄉愁有多苦,團圓就有多甜
“家和萬事興”,這句話既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一句祝福語,又說明了春節的核心價值——親情與回歸。本次春晚,歸鄉與團圓的主題貫穿始終,它把中國人基因之中的一種情感因素帶入到了這場頂級的藝術平臺中。正如劉德華在《回家的路》中深情唱出的那樣:“回家吧幸福,幸福能抱一抱父母。”對于在外的游子來說,春節不僅是一個回家的日子,更是漂泊在外的人情感上的回歸。
小品《車站奇遇》講述的則是一位遠道而來為與女兒團聚的母親,和一位不知兒子要回家,出于寂寞而在路上練車的父親之間的趣事。蔡明和潘長江這對老搭檔,在一言一語的碰撞下抖出一個個笑料,風趣的背后濃縮了思念游子的父母難以言說的深情。一來一去之間,作品讓觀眾在家的溫情,親人的陪伴下,油然而生一種對幸福更深層含義的思考,耐人回味。
事實上,大年三十晚上,我們能夠感受到的就不僅僅是文化藝術帶給我們的快樂,更應該是春晚洋溢出來的那些溫情和親情。甚至在全家人的掌聲、評點、吐槽甚至未來的彈幕中,春晚才真正融入了那個全家最重要的時刻。
醇厚的中國夢
除夕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在這個一年一度的文化和歷史時刻里,春晚不僅需要溫暖人心,調動喜樂的氣氛,也需要讓老百姓感受到社會前進的腳步。2014年,從深化改革到反腐倡廉,從“絲路”的重煥生機到APEC的勝利召開,中華兒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斷增強。這不僅表現在《中華好兒孫》中唱出的“中華好兒孫,怎能無傲骨”里,更在古琴、蜀繡、武術、青花瓷等傳統文化元素中。
除了高雅藝術形式的大眾化展現,本次春晚依舊延續了“開門辦春晚”的宗旨。《高手在民間》這個節目,邀請了一眾草根歌手登上春晚的舞臺。作為平凡百姓的代表,或許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平凡得像路上無名的石頭,毫不引人注意;但當他們匯聚到一起,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我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生機勃勃的力量震懾人心。
辛辣的諷刺圖
2014年,黨的反腐力度空前,多位高官相繼落馬。央視羊年春晚也把反腐題材融入到語言類節目中,“針砭時弊”成了本次春晚最大的看點。小品《投其所好》繪聲繪色地諷刺了巴結領導的不正之風,其主體:不能只想著領導喜歡什么,要多關心老百姓需要什么,真誠地說到了百姓的心坎里。
苗阜、王聲的作品《這都不是我的》播出前就已被被外界視為“三十年來諷刺尺度最大”的相聲。該講述了某領導經不住誘惑收禮之后,又無比糾結為自己找借口,內容中直接描述了行賄的細節,包括收錢、收房、收情婦等。據創作者苗阜說,為了了解官員腐敗的心態和具體細節,他還聯系了陜西省委宣傳部,“他們非常配合,問好時間就立馬組織了紀委領導干部開了座談會,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真實素材”。
可以說,反腐題材在春晚上的“脫敏”,正說明了反腐已經成為了民眾關心的熱點,人民擁護的焦點,黨和政府堅定不移推進的重點。藝術源于生活,反映社會現實,春晚上各種味道,不僅讓觀眾感到“感動”、“火爆”、“勁兒足”,更是全社會形成新的文化風氣,社會氛圍更加開明、和諧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