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張喬)漢陰縣澗池鎮南郡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是漢陰縣20個安置社區之一,安置了10個鎮691戶易地搬遷群眾,同時也承載了該鎮絕大部分易地搬遷任務。近年來,澗池鎮積極踐行“138”體系和“三個一”產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實踐之路。
為有效解決南郡社區后續管理問題,該鎮及時組建南郡社區黨支部,選派工作作風扎實的黨支部書記,實行網格化管理,從搬遷群眾中推選樓長,通過定期組織學習、提升服務意識,形成了社區黨支部為統領、社區自治為支撐的管理體系。
為提升搬遷群眾生活質量,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該鎮從關注搬遷群眾日常生活入手,依托社區“八大中心”建設,積極解決搬遷群眾生活需求。“在這生活真的是方便多了,樓下就是超市,不像以前在農村,最近的商店也有幾公里。去年社區還成立了鑼鼓隊、秧歌隊、舞蹈隊,經常搞活動,挺熱鬧的。最值得稱贊的還是社區矛盾調解中心,要是遇到什么鄰里糾紛和家庭矛盾,都有人上門進行調解。”搬遷戶龔洵政說。據了解,為充分踐行對老弱群體的關懷,南郡社區積極壯大志愿者服務隊伍,組織志愿者開展為老年人免費義診、義務理發等活動。為解決社區留守兒童學習無人照料的問題,南郡社區黨支部還邀請中學老師集中對留守兒童進行課外輔導。
“我今年65歲了,兒子在外地務工,有兩個孫子還在上小學,平時放學后基本都在社區兒童照料中心學習,還有老師幫忙輔導,我基本不用為他們的學習操心。”從外撒遷到南郡社區的貧困戶龍伯香說,“我在藤編社區工作,藤編技術簡單易學,政府為我們組織了好幾次培訓,很快就上手了,一個月能拿到一千多塊錢,補貼家用完全是夠了。”在搬遷之初,她一直擔心搬遷后的生活沒有著落,但當看到政府的一系列后續幫扶措施后,她頓時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實行易地搬遷后,我感覺生活最大的改變是不用再出打工了,就在社區產業園工作,出小區大門走兩步就到了工作地點,我們兩口子在那每個月工資總共有五千多元,維持家庭生活是完全足夠了,最主要的是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真正找到了家的感覺。”從漩渦鎮搬到南郡社區的貧困戶陳興松說,搬遷前他還住在大山什么處,交通不便,房屋也是危房,為了維持家庭生活,他不得不每年都外出打工,只能在春節期間回家一次。
為了使搬遷群眾移得出、穩得住、住得下去,該鎮在解決搬遷群眾務工問題上積極尋求突破口。立足本地傳統的藤編手工藝,圍繞社區建園區相關規劃,推進手工編織產業園區建設,全力培育藤編產業做大做強,促進群眾就近就地務工增收。多次組織貧困群眾開展藤編技能培訓,深入推行“藤編社區工廠+家庭車間”的發展模式,已開展三期貧困群眾藤編技能培訓11余人,解決半勞動力、弱勞動力在家就業增收,實現在家月增收800元的目標。
澗池鎮藤編產業園是漢陰縣縣委縣政府為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后續穩定發展確定的重點項目,按照“一個不少,一個不閑”的原則,立足發揮澗池鎮深厚的藤編手工業優勢,圍繞社區建園區,積極推進手工編織產業園區建設,全力培育藤編產業做大做強,促進群眾就近就地務工增收。藤編產業園緊鄰南郡社區,規劃總面積103畝,其中一期占地32畝,共新建1500㎡展廳一個,500㎡辦公樓1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