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李隆均)4月8日,我市召開“打贏脫貧攻堅戰 決勝小康新時代”系列新聞發布會(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人社局局長汪小衛介紹了脫貧攻堅情況。
據悉,三年來,全市實現38萬名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技能培訓15.52萬人次,扶持2274名貧困勞動力成功創業,62.64萬貧困人口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當前全市20.26萬戶、42.08萬名貧困勞動力已實現一戶至少一人穩定就業。
拓展就業渠道。市人社部門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實施轉移就業,促進就地就近就業。在轉移渠道上,深入開展蘇陜勞務協作,深化與常州對口交流,廣泛收集信息,實現有序轉移,共組織蘇陜協作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210場,提供崗位6.3萬余個。在轉移方式上,通過“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各類招聘活動,暢通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綠色通道,讓24.74萬安康貧困勞動者有穩定崗位,有穩定收入,有穩定心里預期。在轉移服務上,大力推廣“旬陽村級勞務扶貧服務公司”模式,通過1527個村級勞務服務公司,將員工招聘、職業介紹、就業培訓、勞動力派遣等就業服務延伸到村,跟蹤到戶,服務到人,解決轉移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2019年農村勞務收入約130億元,成為安康農村勞動力最大的收入來源。
狠抓技能培訓。我市人社部門在抓好傳統技能培訓的基礎上,堅持從“立志、扶智、強技”入手,以扶志為先導,以扶技為抓手,以強技為根本,系統性、針對性、持續性地開展培訓工作。大力推廣修腳足療的“紫陽模式”和三業融合的“白河經驗”,激發貧困戶“想脫貧”的激情,催生“要脫貧”的動力,培養“能脫貧”的本領,實現“可脫貧”的目標。安康就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模式先后被評為“全國人社系統精準扶貧典型案例”、“中國優秀扶貧案例”、“全球最佳減貧案例”和“全國知名勞務品牌”,榮獲人社部第二屆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活動“優秀項目獎”。三年來,共開展貧困勞動力創業培訓5189人次,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3154人次,開展修腳足療訂單式培訓4.7萬人次。
培育新型產業。為切實解決移民搬遷群眾和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我市人社部門搶抓東部產業轉移機遇,以新社區工廠為載體,以毛絨玩具文創產業為主導,讓群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走出了一條“龍頭企業+新社區工廠+家庭工坊”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在招商引資,招工穩崗,降低物流,協調廠房等諸多方面,推行全天候保姆式服務。全市新社區工廠(毛絨玩具企業)累計發展587家,就業總人數21307人,貧困人數6879人。安康新社區工廠就業扶貧模式入選全國精準扶貧十佳典型經驗和中國改革十大案例,成為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暖心工程─新社區工廠就業扶貧公益項目”全國唯一試點地區,入選人社部2019年“人社扶貧典型事例”,被中國民生發展論壇組委會高票評選為“2019年度全國民生示范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成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上的成功實踐。
凸顯兜底保障。為保障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積極開發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通過“以工代賑”讓貧困勞動力通過勞動獲得收益,擺脫貧困。截止目前,我市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累計安置貧困勞動力13175人,其中特設公益性崗位累計安置5347人,公益專崗累計安置1214人,城鎮公益性崗位安置577人,護河員等其他類型公益性崗位安置7947人。僅2019年,全市就支出3850.6萬元就業補助資金用于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
強化政策扶持。近幾年來,我市人社部門根據就業工作實際,相繼出臺了《安康市就業扶貧六項工程實施方案》,代市政府草擬《關于培育和發展社區工廠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保就業、促脫貧、惠民生的政策文件。同時,加大就業資金傾斜。近三年,累計籌措就業補助資金7.77億元,用于就業扶貧支出3.41億元。24.94萬名貧困勞動者享受到特設公益性崗位、技能培訓等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