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世虎 實習記者 馬娟
鄉村振興路先行。近年來,鎮坪縣堅持以“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為目標,深入實施道路交通品質提升工程,持續優化交通網絡建設,農村公路逐步實現由“線”成“網”、由“窄”變“寬”、由“通”向“好”的蛻變。
修的是路,暖的是心。鎮坪全縣公路總里程621.3公里,其中農村公路499.33公里,公路密度41.34公里/百平方公里。密如織網的鄉村公路,不僅解決了群眾出行難題,還成為“脫貧路”、“致富路”、政府和群眾之間的“連心路”。
“咱們腳下這條路是去年修好的,以前是砂石路,現在是油路,老年人出行更安全,車輛運輸也安全、快捷。”
張富強說的這條路是從他家門口經過的大華路,這條公路去年10月份竣工,沿途穿過鐘寶鎮和華坪鎮6個村,全長15公里。這條路的建成,標志著鎮坪縣在全市率先實現了鎮鎮通三級以上公路。
公路是實現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鎮坪縣通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通縣域經濟“血脈”。發展產業,旅游帶動,實現5626戶15097人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為全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曙雙路是前往3A級景區飛渡峽·黃安壩的唯一通道,對鎮坪縣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路修好了,前來的游客就源源不斷。” 鎮坪縣曙河生態旅游經濟示范區工作人員王安林談到這里眉開眼笑。
不僅如此,由于“致富之道”的通暢,當地的農產品也得以運送出去。
“大華路是通往我縣中藥材名鎮——華坪鎮的一條縣鄉公路,大量的中藥材、農產品通過這條路輸送到外界,帶動了全鎮的經濟發展,為當地群眾增產增收。” 鎮坪縣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黃樺說。
2019年鎮坪旅游人數達到100萬余人次,農家樂增加了20余家,帶動了當地產品的外銷,戶均增收達到5000元以上。
村路通到家門口,農民走上“幸福路”。“十三五”以來,鎮坪縣相繼修筑大華路、曙雙路2條三級公路26公里,完成竹葉路、鄂雙路等重點建設項目,農村危橋改造25座,實現通村公路“油返砂”建設65.2公里。實現全縣100%的鎮和100%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農村客運和物流城鄉一體化服務體系基本實現。
“我經常坐車從桃園到縣城,以前坐出租車10塊錢,現在花上7塊錢在家門口坐班車, 40分鐘就能到縣城,方便又實惠。” 桃園姑娘周樹梅說。
正如周樹梅所說,現在的鎮坪形成了“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城鄉交通運輸網絡。鄉鎮通班車率達到100%,建制村和自然村通班車率達到100%,農村客運線路公交化運行率達到71%以上。
據鎮坪縣興隆公路客運有限公司的副經理李兵介紹,他們公司現有城鄉公交客運客車49輛,其中新能源公交25輛,開通了14條城鄉公交線路,其中開通客運線路3條,日平均發車達到90班次以上,覆蓋了全縣7鎮58個行政村,通村率達到了百分之百,方便了廣大群眾出行。
“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物可暢其流、人可達八方”已然成為現實。
路通了,車快了,可是公路的養護又將如何進行?
“我們嚴格落實農村公路精細化養護,提高農村公路管理水平,為‘山水風光好,家園美如畫’的美麗鎮坪,當好交通先行官。” 鎮坪縣交通運輸局局長李宗健說。
常態保暢通,多管齊下抓養護。鎮坪縣因地制宜創新推出“交通+公路養護”、“交通+公路建設”脫貧模式,吸納沿線貧困戶就近上崗。
同時,通過組建農村公路養護公司,推行“以養護公司為主體,多種養護形式并舉”的農村公路復合型養護模式。并為全縣398.95公里農村公路購買保險,年保費53.5萬元,拓寬了農村公路修復資金渠道,提升了農村公路抗災搶修能力,使全縣農村公路養管規范化、信息化、專業化、機械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
“我們把曙雙路劃分為若干段,讓沿線居住的貧困戶來養護,從而帶動貧困戶增收。”鎮坪縣興安公路工程養護有限責任公司養護經理周超說。
據周超介紹,鎮坪下連雨時容易塌方。“大規模塌方公司就調動機械來清理,小規模的就人工清理。今年9月份,山體滑坡四五百方,我們及時排了2臺鏟車臨時搶通便道,然后安排了4人排除道路上方危險,再用挖機清理干凈。”
鎮坪縣在公路養護工作上,解決貧困戶就業的同時提升道路質量,優化路域環境,打造“暢、安、舒、美”的通道,一舉多得。
“我很樂意把路養護好,日常就是清垃圾、除雜草、掃路面、保持路面的整潔,每個月收入1500元。我家離這兒近,既能賺到錢,還可以照顧家里。”養護工人郭學燈真誠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