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明順 邱祖鳳) 全市855個貧困村,45.39萬貧困人口中,婦女占到40.9%。如何團結帶領近19萬貧困婦女自尊自愛、自立自強,依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積極投身就業創業熱潮中,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一直是市婦聯的工作核心和重心。近年來,全市各級婦聯組織情系貧困婦女,傾盡全力幫助貧困婦女脫貧致富,探索出了“5+1”的扶貧模式,讓“她能量”不斷釋放,為全市脫貧攻堅作出了貢獻。
社區工廠+貧困婦女,實現了貧困婦女樓上居住、樓下就業的愿望。從2016年開始,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社區工廠,使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僅今年市委、市政府就安排1億元資金,建設社區工廠發展毛絨玩具產業。如何讓貧困婦女了解社區工廠?如何讓貧困婦女盡快轉變為產業工人?各縣區婦聯充分發揮“聯”的優勢,與人社部門舉辦招聘會,為毛絨玩具廠、服裝廠、電子產品加工廠、棉紡廠等社區工廠招收工人;通過舉辦培訓班,提升貧困婦女的就業技能;通過巡回宣講,提升她們脫貧的信心和勇氣,激發她們的內生動力。
位于平利縣藥婦溝社區的嘉鴻手套制品有限公司,解決了100多名貧困婦女就地就近就業問題。嵐皋縣西坡社區工廠婦女創業孵化基地和民主鎮社區工廠婦女就業創業園,共帶動400余名貧困婦女就業,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的目標。漢濱區七堰村婦女鐘嘯,原來掙錢的路子窄,十分珍惜在社區工廠的工作。由于她學習專心、勤奮踏實,很快掌握了服裝加工技術,不久就擔任了車間主任。她欣喜地說:“在社區工廠上班時間比較靈活,既可以照顧小孩,又能補貼家用,美得很!”
產業園區+貧困婦女,實現了貧困婦女不離家不離土的就業愿望。安康處于富硒帶,市縣區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富硒產品。全市現有茶葉園區、魔芋園區、花椒園區、黃花菜園區、辣椒園區等各類農業園區732個,市縣婦聯緊緊抓住這一契機,積極動員貧困婦女通過流轉土地、進園區務工、為園區訂單生產等方式,將貧困婦女緊緊與園區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她們不離家不離土的就業愿望。漢濱區90后女大學生王沁創新“陜茶1號”茶苗標準化繁育技術,建立510畝茶葉示范基地,吸納貧困婦女850人到基地務工,當年人均收入2000余元。該基地被全國婦聯命名為“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石泉縣新華村王金蘭,在全縣發展黃花菜種植,帶動2000余名婦女脫貧致富。黃花菜已經成為石泉的一項新興產業,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致富花”。
合作社+貧困婦女,實現了為貧困婦女的產品找市場增收的愿望。貧困村成立的各類合作社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貧困婦女的生產積極性。鎮村婦聯認為這種方式提高了貧困婦女組織化程度,同時也為貧困婦女的產品找到了“婆家”。她們走村入戶宣傳合作社的政策,動員貧困婦女加入合作社。貧困婦女加入合作社后心中的疑慮消除了,生產的干勁更足了。漢陰縣太行村沈桂述瞅準太行老樹茶的市場潛力,率先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目前吸納了75名貧困婦女加入合作社,帶動貧困婦女就業200余人,人均增收5000多元。寧陜縣嚴家坪村婦女周世紅不僅是梨子園養蜂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還是城關鎮兼職副主席,她帶動村上72名貧困婦女辦起了養蜂廠,人均年收入2萬余元。
能人大戶+貧困婦女,實現了貧困婦女干有盼頭的愿望。我市是勞務輸出市,許多青壯年男勞力都在外務工,在家務農的60%以上是婦女。這些婦女當中的很多人敢闖敢干、敢為人先,成為當地的女能人、女企業家。平利縣女子創業協會有176名會員,引起省市媒體的高度關注,陜西電視臺還對其進行了專題報道。嵐皋縣女企業家協會,在當地被稱為“能拼的娘子軍”,她們的創業故事經常見諸主流媒體。“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這是嵐皋縣“三彩閣”農家樂老板王三翠的一句口頭禪。她也是由兩間土毛坯房起家,發展到現在集餐飲、住宿、農產品加工于一體的小微企業,現在她的農家樂年接待游客10萬余人,去年僅豆腐乳一項,營利就有200多萬元。作為村婦聯執委的她,還動員附近村組50多名貧困婦女生產加工食材,使這些貧困婦女不僅擺脫了貧困,還有了穩定的收入,提前過上了小康生活。紫陽縣80后返鄉創業女大學生林紅梅,今年在蒿坪鎮工業園區創辦了洋芋加工廠,僅一個月時間就幫助19戶村民銷售洋芋19萬斤, 讓1500余名貧困婦女直接受益。
旅游+貧困婦女,實現了貧困婦女居家就業的愿望。安康依托美麗山水的自然稟賦,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現在漢濱區的瀛湖、漢陰縣的鳳堰古梯田,石泉縣的后柳水鄉、寧陜縣的筒車灣、嵐皋的南宮山等景區在省內外都小有名氣。市婦聯積極尋求貧困婦女在旅游中的商機,今年年初通過深入行業部門、旅行社、部分景區調研,認為安康目前的旅游產品種類少,游客需求量大。在多方論證下,市婦聯決定引導婦女大力發展手工藝品,填補我市旅游產品手工藝品的空白。隨后建成了安康市巾幗手工制作培訓示范基地,引導社區殘疾婦女、農村貧困婦女依托“鎏金銅蠶”文化名片制作布包,使婦女手工藝產品與全域旅游有效聯結,幫助貧困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目前,全市開展手工布包制作和毛線編織培訓5期,培訓婦女100余名,“鎏金銅蠶”手工布包已走進安康扶貧空間、部分賓館和旅游景區的旅游專柜,帶動了20多名殘疾婦女、10多名貧困婦女就業,生產銷售手工布包1000余個,增收3萬余元。家住漢濱區建民辦長鋪村重度殘疾女孩楊帆和吉河鎮殘疾婦女高麗因為身體原因不僅沒有經濟收入還成為家里的累贅,在市婦聯的組織動員下她們參加了手工制作培訓,現在兩人有了收入,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在市婦聯的帶動下,各縣大力發展手工產品,鎮坪縣謝曉燕創辦的南山燕發展有限公司帶領貧困婦女生產的布藝手工品線上銷售供不應求,白河、漢陰組織婦女編織的藤編制品市場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