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剛過,暖風細雨過濾著春日的暖意,在紫陽縣高灘鎮龍灣村的烤煙育苗大棚里,一個剛30歲出頭的小伙子正揮汗掄鋤,打理他的烤煙育苗基地,黝黑的臉龐透出點點青澀,瘦削的身材折射著打拼的光輝。他就是安康學院畢業的大學生,紫陽縣大學生就業創業典型、紫陽縣耀全煙葉專業種植合作社實際“掌門人”賈旭。
紫陽縣耀全煙葉專業種植合作社,一個坐落在海拔約600米山坳里的省級示范點,響亮的名頭與眼前的泥土糞堆給人以視覺沖擊,這恰似賈旭的經歷。十年寒窗苦讀,本已跳出“農門”的他,幾經輾轉,最終作出一個讓鄉鄰出乎意料的決定,回到農村創辦合作社。
2006年,賈旭從安康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畢業。是進城,還是回鄉?面對就業的嚴峻形勢,對于一名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到底該做出怎樣的選擇?讓他躊躇了一陣子。大城市的誘惑和無限商機吸引了這個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他毅然決定南下闖蕩,在深圳找到了他踏進社會的第一份工作,被應聘到一家文化教育集團從事人事管理。“那時,每月五六千元的工資讓我感到比較滿足,雖然收入還說得過去,但心里還是覺得不踏實,盡管自己努力工作,但那事業不是自己的。”賈旭感嘆道。
在一次與同學的電話交談中,得知不少同窗好友走上了教師工作崗位,賈旭的思想如潮水般漸漸動搖,在外出打拼兩年后,他毅然選擇了辭職,帶著游子的夢想匆匆返程,回到幼年時的母校,做起了一名代理教師。“雖然條件差,工資低,但更加接近了兒時的夢想,用自己的辛勞反哺著生我養我的地方。”賈旭說,這期間,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家鄉的社會經濟發展,也不斷嗅出了秦巴山里的商機。
“只要有好思路,好想法,就會有好的政策扶持你。”2011年,當地政府號召大力發展烤煙產業,賈旭在經過了簡單的市場調查后,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
萬事開頭難,對于初出校門的年輕人來說,發展種植業遇到的困難就可想而知。“剛開始那會兒,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短缺和人手緊張。”為了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賈旭利用當村干部的父親積累人脈,籌集資金,并以父親的名字注冊了紫陽縣耀全煙葉專業種植合作社。在政府的支持下,經過多方的努力,建起10個密集烤煙房、4個育苗大棚,通過土地流轉,初次租賃了170畝土地,同時吸納了7名社員入股,初次投入103萬元的烤煙基地硬件設施很快完工,合作社的雛形就這樣形成了。為了方便運送煙葉、肥料等物資,還投資新修了近3公里田間公路。因為規劃合理,起點高,當年就被命名為市級示范點。
為了方便管理,所租賃的土地都比較集中,有撂荒的水田,也有荒山,初次整地就花費了很大功夫。雖然在農村出生,但真正下地干農活,賈旭還是第一次。不但自已要干,還要帶領二三十名工人,每天起早貪黑的日子著實讓他開始消受不起,但也讓他樂在其中。
“選擇創業,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但我從來沒想過能落到如此困難的地步。”賈旭講述著那段心酸的記憶,烤煙種植的季節性很強,2011年夏天,自家近200畝的煙苗長勢喜人,隨之又面臨極大的困難——資金緊張。“由于當初打工攢下的錢和父母的所有積蓄,以及創業貸款、政府扶持資金全部用于前期投入。眼下需要大量肥料、繁瑣的田間管理,接著采收搬運、裝煙烘烤,包括備烤燃料都要支付現金,日常開支平均在幾千元。當時所有的鄉鄰親友能借的都借過了,甚至連跑面包車的叔叔每天一二百元的零錢都借來支付了工人工資,更不用說生活開支,吃的大米全是在附近商店賒來的,沉重的壓力幾乎壓得喘不過氣來。”賈旭對那段日子似乎還在感到后怕。當初創業時的激情在慢慢地消退,甚至有過想逃離現實的想法,好在這一切都有家人的鼎力支持和默默相守。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經過幾個月的努力,農民翹首企盼的秋收季節到來了,這也正是賈旭的收獲時節。在一個晴朗的日子,他跟著一車烤煙下山了,送到收購點,當天就賣了近十萬元,帶著這份沉甸甸的回報,賈旭長長地松了口氣。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整個合作社的成品煙葉陸續出售了,總收入超過50萬元,由于資金回籠快,一下子還清了除創業貸款之外的所有欠款。仔細盤算,還凈賺了十來萬……賈旭賺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人生“第一桶金”,這讓他更堅定了對未來創業發展的信心。經驗不斷積累,規模逐步擴大,收入逐年增加,到2013年合作社產值超過了70萬元,同年被命名為省級示范點。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創業要有勇氣,發展需要機遇,在賈旭看來,最重要的還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一路走來。他在全力打理烤煙合作社的同時,也通過各種渠道虛心學習,查閱資料、上網搜集,加之反復實踐,在烤煙生產管理上也有了一定功底,成了小有名氣的烤煙把式,2012年被縣煙草局聘為技術指導員。
談到今后打算時,賈旭說:“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烤煙就是我的事業,也有信心做得更好,目前合作社的運轉已經步入正軌化,下一步就是怎樣擴大規模,一是爭取政府的支持,加大土地流轉,增加種植面積,爭取在2015年達到500畝以上;二是發展更多的社員入股;三是讓附近的群眾留下來,在合作社打工賺錢,帶動他們共同發展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