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 記者 周健:反映北宋時期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人們生活的《清明上河圖》,因其對800多個人物、170多棵樹木、60多匹牲畜和眾多的房屋樓宇、船只、拱橋、車轎等等的巧妙穿插及其形態的形象描繪而負有盛名,令歷代畫人嘆為觀止。家住紫陽縣瓦廟鎮堰塘村八組的農家婦女賀習春,用4年時間繡出了22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在當地也引起了強烈反響。
近日,在她的兒子李文駿租住的房子里,記者見到了這位巧手的農婦和她的巨幅十字繡《清明上河圖》。聽記者說明來意,她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計,走到床邊打開箱子,細心地把精心包裹著繡品的紅布打開,讓記者欣賞。打只見繡品中的圖案,栩栩如生,構圖精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美不勝收。
談起繡十字繡的經歷,47歲的賀習春告訴記者,她原來在廣州打工,2008年5月,去看望在天津打工的妹妹,在街上看到有人在賣十字繡,發現繡好的的十字繡很值錢。她就站在傍邊看,于是也買了十幾幅小型的字畫類十字繡材料帶回家學著繡。
“開始繡時,親戚、鄰居們都來看熱鬧。等我繡好后,他們見我繡的好,就問我要去裝裱了掛在屋里。就這樣,十幾幅作品都送了人。沒過多久,住在瓦廟的親戚、鄰居們也買了材料,和我一起學著繡。但是,小幅十字繡在當地沒有銷路,繡好后不是送人,就是自家掛在屋里,換不來錢。”賀習春對記者說。
2009年9月,聽兒子說在新聞上看到有人繡出6米長的《清明上河圖》賣了20多萬元,考慮到家里的經濟狀況,她就決定繡大幅作品。于是,便托妹妹在天津花了5000多元買了一幅22米長的《清明上河圖》材料。“拿回家,打開箱子一看,只有一小卷卷得很緊的布,100多種各種顏色的花線卻裝了一大箱,配的針也有一大包,看著就讓人發怵。可花錢買回來,就得硬著頭皮來繡。”打開繡布一看,賀習春又發呆了,原來這只是一塊白布,上面沒有印好的花型,需要用彩筆比照配發的彩頁自己畫。這對沒有繪畫基礎的賀習春來說無疑是個難題。于是,他就打開彩頁,比照圖形一針一針來數每個圖案所占的針數,再根據針數在布上一點一點用筆勾畫,最后再按花色選線、一針一針按圖來繡。就這樣,在以后的4年里,她每天除了給家里老人做好一日三餐外,就趴在繡架前畫著、繡著,直到2013年9月,這幅長22米、寬0.8米、有著800多個人、170多棵樹木、60多匹牲畜和眾多的房屋樓宇、船只、拱橋、車轎等圖案的巨幅十字繡才終于完成。
十字繡是繡好了,可要把它以合理的價格賣出去,卻讓他們家犯了難。這時,會操作電腦的兒子想出了一個辦法,把它以40萬元的標價掛在了58同城網上。很快,就有好消息傳來,上海有一位商人愿意以20萬元的價格購買,可他們覺得和心理價位相差太遠,就沒有出手。隨后,合肥的一家拍賣公司和他們聯系,要在當地的十字繡展上進行了展示,并且說如果他們愿意的話就可以拍賣。于是兒子帶著繡品趕到了合肥,雖然參加了展出,但因前期拍賣費用和傭金的問題沒有談攏,也沒有賣成。
“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以合理的價格把它賣出去,然后在瓦廟開一個十字繡專賣店,幫助和我一樣喜歡繡十字繡的農村婦女們尋找銷路,讓她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有一些經濟收入。”采訪結束時,賀習春對記者說出了想賣這幅具繡的想法。
采訪札記
采訪中記者發現,在我市無論是在城區還是農村,繡十字繡的行為已經蔚然成風。她們有的是下崗女工,有的是農村留守婦女,甚至連賣十字繡材料的商家也在繡,但她們遇到的同一難題就是繡好的繡品是看的人多,買的人少。致使她們的繡品不是自己裝修房子用,就是送給親戚朋友,鮮有能變成商品的。
如何將出現在城區、農村這一繡十字繡手工藝術品變為商業機遇,幫助她們打開銷售通道,實現增加家庭收入的目的,還需要相關部門深入思考并進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