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不斷推進,撤鄉并鎮已成為加快城鎮化的“催化劑”,撤并后的鄉鎮機構“消腫減負”,有了集中精力辦大事的基礎。
經過2001年、2011年兩次大規模撤并鄉鎮,陜西撤并鄉鎮330個,撤鄉設鎮210個,撤鄉鎮設街道辦事處19個。撤鄉并鎮后,全省共有鄉鎮1224個,街道辦事處194個。
那么,輕裝上路的小鎮能否兼顧效率與公平,讓群眾享受到更有效的公共服務?機構人員做減法,管理服務做加法,撤并之后的發展問題又該如何求解?
近日,記者來到陜南小鎮筒車灣一探究竟。
陜西寧陜縣城西部,有一個筒車灣鎮,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耕地面積不足5410畝,常住人口只有5355人,折算每平方公里26人。當地人說得形象,筒車灣是“九山半水半分田”。
筒車灣鎮于1996年由原五龍鄉、筒車灣鄉、油房坳鄉合并而成,在隨后的村組撤并中,先后將原有的16個行政村,精簡至8個。可以說,撤鄉并鎮一直伴隨著筒車灣鎮的發展變化。
甜頭
土地流轉讓農業得以規;洜I,第三產業的興起培育“兩棲農民”
提起龍王坪村的吳明喜,村鎮上的人似乎都對他有所耳聞。村干部告訴記者,他是筒車灣鎮林下經濟的種植大戶,很有經濟頭腦。
10年前,吳明喜便看中了豬苓的利好市場,但在那時,他只有半畝地,地塊細碎化的現實讓他根本不可能做大產業、形成規模。撤鄉并鎮后,他花錢租種同村的撂荒地,不僅擴大了自己的種植面積,還把農村剩余勞動力安排到自家地里干活,實現了土地流轉與增加村民收入的互促雙贏。
干部們替吳明喜算了一筆賬:他們家10畝地,豬苓一斤70—110元左右,3年后豬苓成熟,按照最低價一斤70元賣,至少能掙70萬元左右。除自己增收外,他每年給雇傭的村民發兩三萬元的工資,農民增收便多了一條途徑。
在吳明喜的帶動下,目前,該鎮已有70多戶進入豬苓、天麻等林下經濟的種植行業。
包產到戶,單打獨斗,這樣的傳統種植模式弊端日漸突顯。而撤鄉并鎮恰恰促進了土地流轉新機制,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也讓村民們品嘗到了改革帶來的甜頭。
如果說吳明喜的創業仍未跨出依賴土地的傳統模式,那么筒車灣鎮越來越多的人步子邁得更遠,開始了“兩棲生活”。旅游發展的東風,讓不少村民在“五一”到“十一”的旅游旺季來到筒車灣鎮“上班”,平時則在自家地里干農活。
沿汶水河畔前往筒車灣鎮中心的路旁,有一家名為文愛平的農家樂。店主就叫文愛平,今年29歲,和妻子一起經營這家不大的農家樂。上下三層的小樓集家住和經營為一體,一次只能容納五六桌客人,年收入可達兩三萬元。
筒車灣鎮黨委書記賀海寧說,像文愛平這樣的農家樂,全鎮一共有27家。撤并后的鄉鎮有了新活力,筒車灣鎮計劃打造生態休閑旅游名鎮,開發完成后,預計旺季每天接待參觀人數1萬—1.2萬人,一年總收入達3億元。以筒車灣漂流的旅游開發為依托,一場讓周邊村民充分參與經營、增收致富的“戰役”即將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