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潔 通訊員 邱新勇
大氣壓強實驗課上,同學們用普通的玻璃杯、水和紙片,重現了經典的“覆杯實驗”。當水杯倒扣的瞬間,引得圍觀同學連連驚呼。這節科技素養課程,是安康中學教育集團初中部校本素養課程“前置物理”的一幕。
當多數初中還在按部就班推進課本教學時,這所于2024年5月9日掛牌的新校為何“搶跑”——把物理實驗“下沉”到初一課堂。背后是拔尖創新人才以及初高中“貫通式”培養的教育邏輯: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基本原則,遵循“以人為本、優質發展、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以學生的個性培育和終身發展為目標,構建“核心素養課程+校本特色活動”的辦學模式,實行初中、高中“一體化”“貫通式”培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身心健康、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2024年5月9日,安康中學教育集團初中部揭牌儀式在安康中學西校區舉行。
課程“破壁”——從“注滿一桶水”到“點燃一團火”
“吸氣!提眉睜眼,張大嘴,咿咿~呀呀~”安康中學教育集團初中部的素養課堂上,來自安康市漢調二黃研究院的市級傳承人許世蓮老師正在指導學生做戲曲發聲練習。學生們將唱腔、身段模仿得惟妙惟肖,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婉轉。
學生在實驗室做實驗
這樣生動的場景,同樣出現在七年級學生楊子丁的魔法化學素養課上。這個平時話不多的內向少年,一提到固體酒精實驗,眼睛就亮了起來,話匣子也隨之打開。本該一年后才接觸化學課的他,如今已經能向同學解釋“物體自燃的原理”“汗水為何是咸的”這樣的問題。
素養活動
“我每周都會報名科技素養課,老師帶著我們做化學實驗。”楊子丁的轉變,正是安康中學教育集團初中部“貫通式”教育的一個縮影。在這里,從傳統戲曲到現代科技,從激情排球到印象版畫……超前學習不是拔苗助長,而是通過自主選學實現的個性化培養。
科創比賽
該校開發的校本課程體系頗具特色:以桂園文化為底色,開設人文、藝術、體育、科技、學科5大類24門課程。每周兩次的課后延時課上,初一年級全員參與,實現“一生一課、一人一策”的個性化培養。
“我們不僅要打好基礎,更要讓學生接觸學科前沿。”該校教師表示,這種教育模式既能滿足基礎知識需求,又能激發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鏈。
值得注意的是,“貫通式”教育絕非簡單的提前教學,而是讓每個孩子都發揮自己的特長,擁有被看見的機會——在省市合唱展演、機器人大賽、國畫書法、經典誦讀、主題演講、體育競賽等各類比賽中,都能看見安康中學教育集團初中部學生的身影,并且以優異的成績印證了一個教育理念:當知識與興趣、基礎和特長相互連接起來,所謂“拔尖創新人才”也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數字賦能——讓學生的成長“看得見”
七年級學生王瀚哲的家長王琳有一個欣喜的發現,孩子書包里多了一本特殊的作業——封面上赫然印著“王瀚哲七年級錯題集”。“孩子告訴我說,這是根據平時做錯的題而生成的作業,作為家長,再也不用耗費大量時間去幫助孩子加強練習了。”
“錯題少作業就少,錯得多的話作業就會變多。”該校老師李榮娜解釋。從今年3月開始,該校通過數字平臺,將學生做過的作業、練習、考試試卷進行掃描,系統自動分析形成個性化錯題集。“通過數字化分析,科學了解知識點哪個同學掌握了,哪個學生沒掌握,再通過配套練習針對性地提高。”大數據分析能夠精準定位每個學生的知識薄弱點,教師再據此布置靶向練習,讓學習效率顯著提升。
在推行“貫通式”教育的安康中學教育集團初中部,每名學生不僅有定制的“錯題集”,還擁有一張動態更新的“五維畫像”。德行的公益實踐、智育的學科創新、體育運動、美育的審美創造等,都會轉化為可視化的數據,讓每個足跡都能被看見。
“打開平臺,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發展情況直觀呈現。”安康中學教育集團初中部政教處副主任王莉霞表示,這種基于大數據的評價體系打破了傳統評價的局限,使教育評價更科學、更立體,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漢水少年表彰
“五維畫像”讓成長軌跡清晰可見,而“安仔獎章”則用“五育融合”重新定義優秀。為了構建多維度、過程性、激勵性的評價體系,安康中學教育集團初中部通過設置“德智體美勞”五個領域的“安仔獎章”,用“美德紅”“智慧紫”“活力橘”“藝術藍”“勤勉黃”對學生各領域發展進行肯定,在全體學生中開展“爭章活動”,每個學期依據評價體系,通過賦分、積分、發章等程序,記錄學生點滴進步,培養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學習習慣、運動能力、藝術素養和全面發展的“漢水少年”。
師資“開源”——從單向傳授到多維生長
2024年5月23日,時隔安康中學教育集團初中部掛牌13天時間,該校就與重慶市巴蜀中學達成合作框架協議。
這場跨越省界的教育協作,正在重新定義優質資源的流動方式。充分利用巴蜀中學優質師資和辦學資源,打造“雙師課堂”,為學生共享優質課程,讓更多學子接觸到權威、尖端的教育資源。共建“日教研+周研訓+名師引領”三級聯動教研體系,讓教師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提高教學質量。
然而,這并不是在簡單地復制經驗,而是在尋找適合集團初中部學生的教學方法。集團初中部成立了課程研發中心,組織學校骨干教師團隊,以巴蜀中學課程資源為依托,自主研發了校本課程《初欣》,為集團初中部學生量身打造了專屬的課堂手冊。印發《學生學習力培養手冊》,從目標制定、學法指導、范例展示、錯題歸納等方面為學生作了詳細指導。
“我們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第一就是堅持以教師為本。”安康中學教育集團初中部校長張志虎認為,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基礎,只有教師不斷進步,學生才能真正受益。為此,該校打破教師發展的時空界線,除了開展多批次多類別班主任、新教材、學科研討培訓,提升教師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及實踐能力外,“引進+內化”的雙軌機制構建起立體的成長網絡。同時,通過開展學科賽教、班主任基本功大賽等活動,提升教師教學素養。
教學樓
“有學校理念的支撐和頂層設計引領,教師也要快速成長,只有不停開闊眼界,走出去看和學,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輸送給學生。”這種終身學習的理念已經深度融入學校管理的肌理,化作驅動教育質量持續攀升的內生動力。
如今,無論是家長王琳對兒子王瀚哲的樂觀態度——“現在孩子學習雖然不是頂冒尖,但是在學校‘貫通式’教育培養下,孩子學習有后力,在面對即將到來的高中學習生活也會從容應對”;還是老師們歷時數月精心籌備的10公里跨學科項目式研學活動;抑或是楊子丁在化學課上的自信表現,以及學生評價系統中那個由弱項轉為達標的體育指標——安康中學教育集團初中部正以一種更為舒展的路徑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
這些如花兒般綻放的少年,正在印證著安康中學教育集團初中部的辦學初心:堅持以人為本,讓每一名學生在學校都能得到更好發展。面對未來,校長張志虎直白而篤定:“通過努力,逐步實現師資一流、管理一流、質量一流的辦學目標,辦成老百姓家門口的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