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王穎 張磊)4月7日至8日,安康市“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博物館教育及高三歷史復習備考研討活動在旬陽中學舉行。通過課例研討、專題報告、實地參觀、微講座,搭建館校聯動的新模式,推動博物館資源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深度應用。全市高三歷史教師、專兼職教研員及城關初中歷史教研組長共計100余人參加活動。
活動中,全國知名歷史特級教師李惠軍以“漕運和國運”為主題講授了一堂高三復習備考示范課,從先秦至晚清前運河變遷史切入,跨學段時空整合初高中教材中的運河開鑿史,用七個遞進問題鏈透析“漕運廢弛與國運興衰”的邏輯關系,全景式展現多元學術情景,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鳴,以當今的“巴拿馬運河問題”為例讓學生理解“歷史是現實的源頭,現實有歷史的印痕”的真諦,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領悟能力,生動詮釋了其《文本?情境?問題——談專史與通史的匯通與進階》專題報告的精髓和理念。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徐賜成以《人生體驗與歷史教育》為主題,分享了其對時宗本、孔繁剛、全仁經、李惠軍、郭富斌等歷史教育名家的研究和理解。他從獨特視角解讀了歷史教育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引發了在場教師對于歷史教學、歷史教育、生活智慧和教育家精神的深入思考。
活動中,來自旬陽中學的李慧老師以蜀河古鎮為載體,通過紀錄片、方言短劇等形式,深入淺出地展現商路、商貿到文化交融的古鎮變遷,實現了教材和地域文化的有機融合,贏得了全體師生的一致好評。安康中學的楊揚和周靜老師以《申報》實物為媒介,線上(錄像)線下雙融方式,引導學生探秘中解答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新”與“舊”的矛盾,凸顯實物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優勢和價值。活動期間還參觀了旬陽中學水文化館、校史館,旬陽市航運博物館、旬陽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