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肖義軍
2024年以來,市委編辦緊盯改革發展重點難點問題,聚焦群眾“急難愁盼”事,持續優化編制資源配置“保發展、保民生、保重點”,協力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實落地,以機構編制工作高質量發展助力幸福安康建設。
聚焦發展第一要務優編賦能
聚焦省委深化“三個年”活動和市委“四個著力”要求,堅持以服務保障市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責,緊緊圍繞“幸福安康”建設,主動擔當作為,從機構編制職能入手找準助力發展的切入點、結合點、發力點。
緊扣安康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深入發改、工信、科技、駐外、文旅、交通、高新、富硒等機構實地調研40余次,圍繞新質生產力、對外開放、項目建設、產業發展、開發區轉型等方面開展履職調研和服務保障。
激活產業鏈補鏈、強鏈、引鏈效應,推動紫陽高新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硒資源開發研究體制機制,做強做大富硒食品、秦巴醫藥產業鏈。健全國有企業、科技服務、數字發展、飛地經濟等事務性工作機制,深化市屬國資國企改革,推動縣一級積極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加快構建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動態調整完善市級及開發區權責清單,助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協同推進市級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增強重點項目、招商引資、電商平臺、中小企業服務和魔芋、木瓜、茶葉、拐棗、綠松石產業等領域機構編制力量,健全市、縣兩級生態旅游服務(發展)體制機制,設立陜南民歌、漢調二黃傳承保護研究機構,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優化駐京聯絡、物流口岸發展機構編制配置,擴大對外開放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和產業升級。
突出民生第一關切強編兜底
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發揮機構編制基礎保障作用,著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崗位、攤位、學位、床位、車位、廁位等民生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健全“一老一小”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優化養老服務和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社會救助機構職能設置。理順關心下一代工作體制,持續加強特殊學校編制資源供給,最大限度地保障殘障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健全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優化公共法律(援助)服務機構,保障弱勢群體合法權益。加強殘疾人服務機構人員編制力量,促進殘疾人勞動就業和殘疾人康復工作更加精細化、專業化。
創新出臺《機構編制支持保障“三個共同體”建設十條措施》。統籌建立全市教職工編制“儲備池”,保障中心城區人口聚集學位增長需求。優化教育數字化發展體系,健全縣一級青少年校外活動機制,深化縣管校聘、推動教師流動,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及學段之間編制資源動態調整,助力全市教育事業優質均衡發展。核增領導職數,全面落實公立醫院黨組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新增公立醫院用人規模1113名,持續推進人事編制備案管理。設立恒口中醫醫院,推動縣域醫療副中心建設,強化基層衛生健康及公共服務體系,落實大學生村醫專項計劃19名。完善市級醫保基金安全監管體制,協同推進DRG付費改革,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病有所“醫”、醫有所“保”,為幸福安康建設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
推動中心城區物業服務與管理事權“屬地管理、重心下移”,強化住房安全監管、老舊小區改造、房產交易、城市更新、易地搬遷等服務保障機制,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
守牢安全第一底線固編強基
堅持以守住底線保障高質量發展,強化機構編制賦能,推動新興領域黨建、生態環境、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救災減災、網絡安全等領域公共安全綜合治理提質增效。
加強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設置社會工作事務性輔助機構,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兩企三新”黨建工作高質量發展。優化紀委監委信息保障、巡察督辦、留置監管職責,協同發力筑牢防腐堤壩。探索設立離退休干部黨建指導機構,推動干休所職能轉型,引導離退休黨員發揮余熱。
當好秦嶺衛士,守牢生態紅線。健全市、縣兩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體制,強化河湖長制、林長制、污水垃圾處理監測、水旱災害和污染防治工作力量,協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保障“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增強安全生產關鍵領域機構編制力量,全面提升突發公共事件處置能力。優化調整公路超限運輸治理監測機構,加大超限超載治理力度,保障公路安全暢通。為市水路交通服務中心增設搜救科,建立健全水上搜救組織協調和指揮保障體系,提高水上應急救援能力。強化水旱災害防治監測、市政園林等工作力量,全面提升中心城區排水防澇能力,筑牢城市“安全大堤”。
堅持人才第一資源聚編攬才
緊扣“人才強市”戰略,注重政治引領、體制引導和政策引路,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建設“幸福安康”和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提供人才支撐。
健全市、縣(市、區)兩級黨委人才工作議事協調機構,規范黨委和政府人才工作職責,將行業、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列入相關職能部門“三定”規定,進一步壓緊壓實黨管人才工作責任。
集成機構編制政策法規,創新出臺《關于創新事業編制管理支持人才引進的十條措施》,從編制保障、優化程序、統籌資源、創新管理、盤活挖潛、服務發展等方面,在政策上重點傾斜、措施上強力推進,持續強化機構編制對人才配置的助力作用。
分類建立公立醫院編制“備案池”、高新編制“循環池”、人才編制“周轉池”、基層事業單位編制“機動池”,采取“改革集中收、評估合理減、調研動態調”等方式,盤活用好編制資源。圍繞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項目建設、重點產業鏈、鄉村振興、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向省級爭取“周轉池”計劃300余名,7個縣自建人才編制周轉池252名,為科技、教育、農業、衛健、文化等領域引進高層次、緊缺性人才334名,有力地推進了人才編制“落戶”安康、服務安康。